新京报讯(记者张璐)2023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由中国科技馆主办的“稻谷飘香,禾下追梦——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展”正面向公众展出。近期,袁隆平院士的助手尹华奇先生寄来亲笔手稿,深情回顾了杂交水稻攻关的艰辛历程。袁隆平院士的助手尹华奇亲笔手稿部分内容。
CNMO手机中国 7 月 27 日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今日宣布取得重大突破,经过13年的合作研究,成功系统鉴定了引起籼稻和粳稻杂种不育的关键位点,并深入解析了其中一个最主效的位点的基因克隆和遗传、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于《细胞》期刊上发表,从分子层面阐明了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解开了水稻生殖隔离之谜。
背靠背,两个院士团队关注到同一个基因我国科学家克隆首个水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长江日报讯(记者周劼 通讯员蒋朝常)首个水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被我国两个院士团队同时成功克隆,这一基因有望使水稻杂交育种步入快速、简易的新路径。
9月1日,由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水稻不育系现场鉴定会在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安江研究基地举行。评审专家组对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选育的6个水稻不育系进行了田间育性现场鉴定。
高档优质水稻三系不育系“檀湘A”的生产经营权转让签约仪式。红网时刻新闻4月11日(通讯员 郭慧)4月11日上午,湖南农业大学、中国种子集团和湖南粮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沙举行高档优质水稻三系不育系“檀湘A”的生产经营权转让签约仪式。
遗传发育所曹晓风团队、陈宇航团队及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杨远柱团队历经十余年合作研究,于2024年9月9日在Cell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mpaired2′,3′-cyclic phosphate tRNA repair causes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ity in rice”的论文,揭示了tms5通过修复2′,3′-环磷-tRNA调节tRNA循环进而调控水稻温敏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为作物温敏不育现象提供了机制层面的新见解。
在赵炳然(左)、韶也(中)陪伴下,袁隆平院士在写给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信件上签名。 受访者供图 袁隆平(左二)。资料图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科研试验基地。 今年9月底,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韶也正为筛选新的低镉材料忙得不可开交。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0月29日讯(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胡海明)29日,全国种子“双交会”期间,9名院士齐聚福州,参加了一场特殊的交流活动。他们聚焦的是一个杂交水稻老品种——1984年通过福建省审定的“汕优63”。随着品种的更新换代,“汕优63”已逐步退出生产。
上回讲到,袁隆平和学生们,用一般的水稻品种,通过人工去雄,异花授粉,获得了不少“杂交组合”其中有几个组合比双亲优势强,第一次看到了、验证了“杂种优势”的存在,“杂交组合”也就是后来的“杂交水稻”如果能够大面积用于生产,那就完全成功了。
稻米镉含量超标,既影响粮食安全,又影响稻米产业健康发展。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莉团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团队应用自主研发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型镉低积累水稻智能设计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镉低积累水稻品种“西子3号”。
9月17日,湖南株洲龙门镇洪塘村。秋日阳光下,稻浪翻涌。田埂边,科研人员围成一圈,紧盯着检测仪器。外围有人焦急发问:“多少?数值多少?”“0.031!”人群中爆发出掌声与欢呼。这片稻田是今年5月种下的低镉水稻示范品种“臻两优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