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剃头匠刘 强 “剃头啦,剃头啦!”一声声吆喝,伴着几声犬吠,院子里的大人小孩便会跨出门槛,寻着吆喝声走去。一眨眼工夫,剃头师傅身边就围了一圈人,递叶子烟的,划火柴点火的,端扳凳的忙个不停。剃头师傅摸摸这个小孩的头,扯扯那个小孩的耳朵,打趣逗乐子。
3月10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成都市工农院街的一家理发店里,师傅陈建宗为顾客剪头。我点赞:成都市锦江区工农院街有一家用老式手艺剃头的理发店。师傅陈建宗子承父业,一心钻研男士发型已有20年,这就是工匠精神。
集市上、马路边,一刀、一椅、一水桶,一推、一刮、一清洗,10余分钟,一头乱发变得整齐清爽。在农村集镇,街头剃头匠们从事着坚守了几十年的老行当:剃头、洗眼、挖耳。在各式发廊的映衬下,他们渐渐被淹没在时代的步伐中。2月6日,仪陇县马鞍场镇逢场天。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些传承上百年甚至千年的行当正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纵使我们千方百计的挽留,已经被历史车轮淘汰的它们,最终总会走出我们的视野......留住记忆,让好摄的你我他(她)用手中镜头来定格一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影像,影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摄影人应尽的责任。
狭窄的店铺门口总是摆着几把椅子,有等候的客人,也有路过的熟人,坐下来,聊当天市场上的菜价,聊一个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四川射洪市,老城区弘文门背后的巷子里,龚海清坐在自家理发店门口,不时跟人打招呼,摸出烟来散。
前段时间,“听得懂话”的“人民理发师”晓华全网爆火。无独有偶,在四川同样有一位“人民理发师”,虽然他听不见顾客的声音,也无法和顾客用言语沟通交流,但仍收获了无数好评。他就是来自泸州市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富华村的“无声”理发师——“四川好人”袁泽龙。
3月11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按民间习俗,人们习惯在这一天理发,来迎接新一年的吉祥好运。四川攀枝花市金石巷小区有一家“老字号”理发店,92岁的理发师蔡其清正忙着给客人理发。自9岁当学徒,蔡其清干这一行已经83年。
93岁的蔡其清为顾客理发 3月1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按民间习俗,人们习惯在这一天理发,来迎接新一年的好运。当天,在四川攀枝花市,93岁的理发师蔡其清接待完来理发的老朋友后,正式“封剪”。从9岁当学徒,蔡其清已在理发行业坚持了84年。
开栏的话为全面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好人、宣传好人、崇尚好人、争当好人,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营造孝感市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即日起,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孝感市委文明办联合推出《身边好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白色大褂罩身,一只厚厚的口罩紧扣嘴间,双手间有一把刀子或剪子在别人头上游走,不知情的人会以为他是一位医生,然而,这却是蓬安县城丝绸街一位剃头匠的“职业讲究”。这位师傅名叫黄世延,现年65岁。3月13日早晨,记者在黄世延工作的地点采访了他。“天热起来了,剪短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