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立华到山野之间找个农家小院来安顿身心、找寻诗意。似乎都市人在心底都有这样一个梦想,这种所谓的诗意栖居方式,去哪里找呢?离我们到底是远还是近呢?这几年,在崂山、西海岸等靠近山海之地,还真出现了不少探索者。
鲜少有山野村落有这样的设置:开村便有书院,每栋民居都有名字。 艮所书院,出了师徒三进士。 “声振骠骑”小屋的主人,代代武官战死沙场。 “继美东阁”小屋里,木窗上雕的是琴棋书画。 四处常见的“梅阁”与“柏台”,是阳山何氏的代称。 前者源于官声如梅的何逊,后者始自敢于直谏的御史何敝。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鄂伦春族早年生活的场景、萨满、渔猎文化、喜获丰收的田间地头……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目之所及处,一幢幢楼房墙体上,一幅幅独具特色的民族彩绘带着古老与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桃柒山居民宿外景。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给人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而在《桃花源记》中,桃花又多了一种隐逸情怀。太原市杜儿坪街道小虎峪村后山的桃花沟,仅听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心向往之。 从太原出发,导航杜儿坪桃花沟,山路虽窄,但都是柏油马路,路况不错,车也很少。
新华社哈尔滨10月14日电(记者金地、徐凯鑫)70年前,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居住在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猎民告别游猎的生活,走出深山、下山定居。近日,记者来到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听八旬鄂伦春族老人孟淑卿讲起一家三代人的住房之变。
柳氏民居位于山西省沁水县西文兴村,由唐代文学家柳宗元遗族于明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所建。 受访者供图(新春走基层)山西沁水柳氏民居:名门古堡 隐于山野中新网晋城1月31日电 题:山西沁水柳氏民居:名门古堡隐于山野作者 高瑞峰 牛泽菁 郭艳芳柳氏民居春节庙会,吸引着四方游人。
中新网大兴安岭8月20日电 题:小小桦树皮展现鄂伦春族下山定居70年巨变作者 姜辉 赵宇航“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生活着“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族。1953年,鄂伦春族人走出大山开始定居生活。
“粉房沟”在葛牌镇北一点点,沟口在福银高速葛牌出口和葛牌镇之间,正对着蓝葛路上的“红军魂广场”,刚好处在从西安到葛牌镇的必经之道上,好多人来葛牌旅游,可能都看到过路边有这样一块路牌,一边指向葛牌镇,一边指向粉房沟,但可能只有极少数人进入过这条山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