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寒门难出贵子”,“你的终点是别人的起点”,“凭什么认为你十年寒窗,抵得过我三代从商?”,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了自己的命运,选择了躺平。但是“寒门贵子”真的不存在吗?近日,一则“刘媛媛9年后再谈寒门贵子”的新闻被顶上了热搜。
来源:【浙江融媒体】2023年4月21日,郑州大学举办应届毕业生春季综合类双选会,毕业生寻找就业岗位。图源:视觉中国近期,名为《寒门子弟上名校之后》《大学毕业后,同学间出路分化为何那么大?》的报道引发了一定范围的讨论。
15年前,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女孩,曾给自己30岁之前的人生立下过几个目标:17-18岁,考北大;她出生在河北农村,父母都是没读过书的庄稼人,省吃俭用供她去市里上学,因为舍不得七八块钱的路费,甚至一次家长会都没去开过。
在农村,老百姓有一名俗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娃娃读书上学!读书,在一般农村贫困家庭来看,是摆脱贫困的最好出路。一直以来他们都将全部未来希望寄托在教育,期盼通过考大学跳出“农门”,吃上“皇粮”。然而现实是,这条道路越走越艰难!
头顶北大硕士、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公务员两大光环的廖某却打骂亲生父母而站在了舆论风口浪尖。这是个典型的农村走出来的“凤凰男”在城市娶妻生子之后,与父母的矛盾故事,好像就是翻版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双面胶》里的“凤凰男”家庭故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