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 “当我的校长慷慨激昂对每一位老师要求你必须学会用deepseek时,我的学生在教室里质疑我,人为什么要念书?我为什么要记那么多东西?不是有AI吗?我问它就好了啊。可是忽略掉了最重要的一点,正是因为有知识的积累,人才可能会有独立的思维。
“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数学研究者本人的工作,尤其是在精确性等指标上,表现仍有不足。”7月25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第七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结束后,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安德烈·奥昆科夫(Andrei Okounkov)接受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专访时表示。
当AI赋能千行百业,人类的工作会被替代吗?最近,这个话题引发大众热议。在3月12日宁波大学“做人做事做学问”名家系列讲座第245讲现场,一名宁大学生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周向宇提出了类似的困惑。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珊 南沙报道“如果你问,什么是数学能力?我会说,这是一种长时间思考难题的能力。因为你必须接受在99.9%的时间里得不到任何结果。虽然没有结果,但还是必须继续思考。”“基础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4月6日,复旦大学子彬院还在下着淅沥的春雨,这里迎来了被誉为“数学之王”的首位菲尔兹奖华人得主丘成桐。他将在第二天的“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讲述中国数学的现状与未来。这已经是第一财经记者半年内第二次与丘成桐面对面,人工智能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2024-04-29 08:30来源:中新社 链接已复制字体:小大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举办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数学对于推动人工智能(AI)等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而人工智能也可以帮助数学发展,但不可能改变数学。
这篇文章里,作者做了相关的分享,或许可以帮你更加了解AI这个行业。在人工智能的早期阶段,主要是模拟人类的能力,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计算机能像人一样计算出2+3的结果是5,但这种能力仅仅是固定的程序,还远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工智能。
封面新闻记者 张馨心人物丘成桐,1949年生于广东汕头,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求真书院院长,哈佛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终身教授。“数学家盼望的不是万两黄金,也不是千年霸业。
1950年,英国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艾伦·图灵提出了一种测试计算机是否智能的标准,如果AI在与人类互动问答中,让人很难识别出自己非人的身份,那么就通过了测试。艾伦·图灵短暂一生的工作,为后来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月22日,数学家丘成桐携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院校的数学研究团队访问科大讯飞总部,参观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落地进展,与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科大讯飞研究院核心团队座谈交流数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问题。
在德国汉诺威工博会上,参观者与一款智能机器人进行“石头剪子布”游戏。新华社发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展出的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新华社发无人机在深圳塘朗山郊野公园里巡检。新华社发编者按想象一下,人工智能不仅能回答你的问题,还能像人类一样,停下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