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的民歌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民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席位,其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品味之高,风格之多样,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与之相比美的。民歌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写照,反映了人们对劳动的追求、爱情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人说,喜欢听老歌的人比较怀旧,有人说,喜欢听老歌的人是真的“老”了。 曾经的流行,如今的经典,这就是老歌的魅力所在!每周六、周日17:10—18:00, FM91.2太原综合广播《老歌情深》,让我们一起回味经典,品味人生!
文史悦读(2014-07-03 07:38:47)《走西口》是一首古老的山西民歌,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
《走西口》《走西口》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流传于晋、陕、蒙三省的交界处。在近代史上,走西口意味着流浪、哀怨和思念,天长日久走西口的生活,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歌唱主题。《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也是一部艰苦的创业史,正是人口的大量迁移,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
王建宁出生在清涧县农民家庭,从小酷爱文艺,学过唱戏。1994年清涧艺校毕业后,来到横山县一家工厂打工,在一次自弹自唱陕北民歌《这么好的个妹妹见不上个面》,歌惊四座。从此他开始拜师学艺,四处打探消息参加比赛,争取见世面讨学问。
作者:纵横 【按】初秋(2017年9月)的天气依然炎热,和朋友在广场纳凉聊天,只听到不远处传来了歌声。细细听来,嗓音洪亮宽广,像是西北民歌,又像是歌剧。忍不住,便跑到声音播放处,“请问老先生,这个歌是什么名字?我感觉很不错”。一个老者从陶醉的歌声里转过头来“是《西口情》”。
走西口的眼泪流不尽祖辈的柔情黄土坡驼铃传来的时候口外的哥哥牵挂着故乡的亲亲哎 哎 呦哎 哎 呦大黄风吹来流浪的沙蓬吹断了归途吹不断大榆树的根伴莜面的苦菜养育了倔强的个性蒲公英落地生根的时候黄河的血脉浇灌出金色的收成哎 哎 呦哎 哎 呦山丹花映红神舟的家园飞天的梦啊回到了北方的怀中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思想、情感、精神的结晶朴实无华的唱词、跌宕起伏的旋律高亢明亮的曲调、不拘一格的表达浓郁的地域特色让陕北民歌的魅力一听便知在陕北人的生活语言中习惯用重词叠字来表达情绪和渲染情感所以,陕北民歌中叠词处处可见“毛眼眼”“泪蛋蛋”“巧口口”“毛眼眼”“泪蛋蛋”“巧口口”
三千年前,《诗经》有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三千年后,陕北民歌唱着:“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就无法解忧愁”。陕北民歌发源于陕西省北部的黄土高原。这里曾经沟壑纵横、水土贫瘠、人烟稀少,祖辈用高亢嘹亮的歌声唱出心中的苦乐和爱憎。
作者:彭颜红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刚踏入榆林的第一天,我作为北京大学合唱团的女高音就来到著名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参观。远看外观,就觉得那象征着九曲黄河与黄土高原文化的红色主色调馆标很是震撼,心里马上涌现出对馆内的好奇。走进馆内,光线不太好,众多观者跟着讲解员一起走进展厅。
来源:【陕西网】天朗地黄歌苍凉,不唱曲子不好生。黄土地配信天游是陕北大地独有的人文符号。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让民歌沁入陕北人的骨血,成为黄土地儿女响遏行云的激情宣泄,更是这片热土上最鲜活的灵性演绎。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歌。
【面面观·五线谱与简谱】作者:杨春林(东方歌舞团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应该用五线谱还是简谱?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简谱和五线谱作一个简单分析。简谱以首调唱名法为基础,而五线谱以固定调唱名法为基础。简谱的唱法是音名游移,唱名可以不变;而五线谱则是唱名与音名必须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