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涉及的是器物的共名问题,用途不同,却共享一个名字,这现象在古代不多,却也不是一例没有。王隐《晋书》曰:“魏时,张掖石瑞有二玦。礼能使决疑者珮玦,故遗其臣亦授之以玦。晋授命有二玦,其一当魏历数既终,当禅大晋,故与之玦。凡授命将即天子之位,皆众人之所疑,以武皇帝能断决,应天顺民
1、一红,二黄,三墨,四羊脂,五白玉——在同等的玉质下,价格是从左到右的依次低。2、宁青勿灰——买和田玉看白度,买泛青的,不可买闪灰的。3、宁可买贵,不可买错——买东西就怕买错,错了什么都没有。贵了还是可以升值到合理的价位。
璧形带冠玉玦(jué)古代有四种常见的扁平环状玉器,曰:“璧、瑗、环、玦”,均为圆形,中间有孔,其中“玦”比较特别,在外环上有缺口,所以容易辨识。另外三种,就比较容易混淆。关于这三种环状玉器的区别,辞书之祖《尔雅·释器》中有一句话:“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有7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黄金有价玉无价”,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为得到赵国的一件“和氏璧”,居然要以15个城池相交换,使玉的价值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演绎出了“完璧归赵”这一名传千古的动人故事。
在我国,和田玉无疑是国产玉石中最为珍贵的一种,它色匀光洁、柔和如脂;又被孔子视之为君子的象征,并以“十一德”誉之,可以说是兼人文价值与自身价值于一身。不仅如此,爱玉人中,还盛传着“人养玉、玉养人”的说法。
中国人爱玉,其表爱其温润缜密,其内赞其德行操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推崇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德、名可知中为义德、声扬以远为智德、不挠而折为勇德、锐廉不技为絜德,这五德正好契合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追求。中国古代六十件玉器11到20爵爵,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