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车采用空气冷却4缸发动机,时速达到70公里/小时,主要用于运兵和牵引Pak35/36 37mm反坦克炮,在二战中,克虏伯L2H143由于其良好的驾驶特性在部队很受欢迎并成为德军步兵师的标准装备,部署在法国、波兰、巴尔干和俄罗斯战场。
第一种是一式全履带装甲运兵车,此型号由日野重工在40年代期间研制,1943年到1945年期间在日本陆军当中服役,一式全履带装甲运兵车本质上是使用95式轻型坦克的底盘改进而来,动力系统搭载了一台134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最高公路行驶速度每小时42公里,车身装甲厚度6~8毫米左右,乘员舱内可容纳15名步兵,正常情况下是敞篷式车舱,在一些特殊环境中也可安装帆布车顶,战斗全重大约6.5吨。
二战期间德军一直重视装甲武器的使用,在战争初期就使用了大量的半履带车,既能用于武装侦察也能用于运兵,到了1943年,德国陆军希望研制新的全履带装甲运兵车,它除了拥有基本的装甲防护之外还要达到50千米/小时的时速,可以运输6~8名士兵,汽车联盟和BMM公司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设计,它们均是以38nA轻型坦克修改而来。
Sdkfz 9是二战德军最重型的半履带牵引车,一般用于战车回收和炮兵牵引。以下一组图片记录了FAMO工厂总装Sdkfz 9半履带牵引车过程中的部分工序,拍摄时间可能是在1943年之前:·工人们正在焊接底盘框架,大梁为工字钢材,后半截的管状结构一方面用来容纳扭杆,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底盘的整体刚度,注意底盘是倒扣着焊接成型的。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是基于38坦克的底盘上研制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研制的最后一种坦克歼击车。Sdkfz251系列装甲车在装备部队后,立即参加了1939年8月德军对波兰的入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几乎参加了德军的每一次军事行动。
至1960年,布伦式通用运兵车在英国境内外共制造了10万余辆,使其成为历史上生产最多的装甲车辆。通用运兵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属于20世纪20年代推出的卡登-罗伊德Mk 6超轻型战车,随后,20世纪30年代,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推出VA.D50型机枪运载车,该车在炮手和驾驶员的位置设有装甲防护,后面有一个乘员座舱,可携带一挺机枪并用作牵引轻型野战炮,随后,英国陆军部开始考虑用这款新式履带车替换“龙”式中型火炮牵引车。
#头条创作挑战赛#布伦机枪车是英国军队在上世纪30、40年代的主力装备,这种履带式小车虽然运输能力稍差,但架不住它数量多啊,装备数量最密集的时候,在一个装甲师的营级单位就装备44辆,有效地提高了英军的机械化水平。
德军三号突击炮Sdkfz252型半履带装甲弹药运输车Sdkfz 252型半履带装甲车是在Sdkfz 250型轻型半履带装甲车的基础上研制的,战斗全重5.73吨,车长4.7米,车高1.8米,相对来说车身较为低矮,利于战场上的隐蔽。
三十年代,苏联研制装备了装甲汽车,1939年在哈勒欣河战役中使用了。但显然这种装备是不能运输步兵伴随主力坦克部队突击的。德国装备了半履带装甲车,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苏联为什么在三十年代没有研制装备类似于中国六三式、美国M113的装甲输送车,当时苏联将帅不是在鼓吹大纵深作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