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萆薢:药材来源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根茎。(《中华本草》)一、典籍摘要1.《神农本草经》:“萆薢,平。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2.《名医别录》:“萆薢甘,无毒。主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3.
1、《神农本草经》:“”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誌,恶肉。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酸,平,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誌,恶疾。止下痢,好唾,口干。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惊悸,安五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悦泽美色,耳目聪明。”《本草备要》:“辛甘而润。养心气,润肾燥,助脾滋肝,益智宁神,聪耳明目,益血止汗,除风湿。愈惊痫,泽皮肤,辟鬼魅。”
一、典籍摘要1.《本草便读》:“凤仙子,色黑,苦温,治大人噎膈,小儿痞积等证,又能辟虫。”2.《得配本草》“凤仙子微苦,温,有小毒。通窍、透骨、软坚。下骨哽,开噎膈。微炒用。服者不可着齿,多用亦戟人咽。”3.《中药学》:“凤仙子辛、温。有小毒。归肝、肾经。祛除风湿,活血止痛。
一、典籍摘要1、《本草图经》:“生津液。”2、《本草衍义》:“口疮,以末掺之。”3、《本草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4、《本草拾遗》:“肠虚泻痢,熟汤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