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向北行驶400多公里,有一弯“深绿”,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它与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
原标题:塞罕坝新植混交林11500亩6月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绿意盎然,这段时间,工人们正在进行混交林造林作业。2022年起,塞罕坝造林方向转为混交林造林,引进阔叶林,采用针叶、阔叶等混交的方式,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复合式的森林结构。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从塞罕坝机械林场到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燕赵大地 枝繁叶茂5月的华北平原,夏日气息渐浓。白洋淀畔,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枝叶繁茂、绿树成荫,而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的塞罕坝,浩瀚林海才刚刚冰雪消融、绿意新染。
2023年10月14日,河北省塞罕坝国家森公园秋景。2023年10月14日,河北省塞罕坝国家森公园秋景。2023年10月14日,河北省塞罕坝国家森公园秋景。金秋时节,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坝国家森公园层林尽染,秋景如画。
“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建场前的塞罕坝可以说是一片荒凉。1962年,最早一批人上坝植树。60年来,靠着三代人的努力,在河北承德,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建起一片林海。现在的塞罕坝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在塞罕坝林场,总书记提出,要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8月8日至1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应邀参加“弘扬塞罕坝精神·绿色发展河北行”主题采访,今起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中国绿——塞罕坝造林记这是山的森林,这是森林的山。青翠、玄黄、鲜红、绛紫,炫目的调色盘打翻在这里。云朵变换着姿势,依偎在蓝天的怀里欣赏着大地变装。清脆的鸟鸣,在林间绕来绕去,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浅唱低吟。这,就是塞罕坝带给你最直接的视觉冲击感。
我们承德二中高三年的的同宿舍的6名女同学:陈彦娴 20 岁 飘瑞林 王晚霞 史德荣 李如意 王桂珍:她们各自特长 有的跳高 有的跳远 有的唱歌 ,班主任让她们参加高考再决定,但是她们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自已心爱的的毌校,学习全国下乡知识典型人物邢燕子 侯隽,她们选择去了塞罕坝林场。
你听说过林灌下造林吗?当前,林冠下造林正在塞罕坝林场攻关,林冠下造林就是在已经长成的单一树种森林中,插空栽一些其他树种,这样可以增加树种多样性,让人工林更接近自然林。那为什么要进行林冠下造林呢?原来,单一树种的人工林,不仅不利于防止病虫害,还不利于防火。
冀时客户端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牢记总书记嘱托,塞罕坝人不断加强林业科研,提升造林质量,在二次创业新征程上续写新的绿色传奇。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这里曾经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一排排落叶松苍劲挺拔,一片片云杉连绵成海。百万亩林海,铸就了一望无际的绿色屏障,诉说着一代代务林人接续谱写的绿色奇迹。秋日的塞罕坝层林尽染,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河北新闻联播报道,今年是《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在河北平山县北庄村唱响80周年。团队最能体现团结的力量,这不,在塞罕坝就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每天在林子里徒步20多公里,在石头缝里种树,他们就是第三代塞罕坝人。
【读书者说】作者: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塞罕坝,这个地名既别致稀奇,又美丽高远。它是蒙汉混合语,“塞罕”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全名可译为“美丽的高岭”。
5月3日,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分场八十号营林区主任张鹏,在造林地块向林场工人示范苗木栽植技术要领。2024年是《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开局之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将完成造林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