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浦江的畔黑色帝国1927年1月的上海滩寒意料峭,黄浦面江漂浮的薄雾裹挟着血腥气。在法租界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的)共舞台剧场顶层包厢里黄金荣,把玩着纯金怀表,目光掠过台下正在上演的《这位镇潭州》。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血腥镇压工人,大量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徐向前清楚地记得,就是这个蒋介石,在武汉军校的一次讲话中,曾大言不惭地说什么“本校长向来是革命的,假如不革命,你们就一枪把我打死!”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开端。这一事件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既是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直接回应,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做出的战略选择。
1920年夏天,上海老渔阳里2号的石库门弄堂里,27岁的毛泽东与年长14岁的陈独秀相对而坐。七年后,当毛泽东背着油纸伞走遍湘潭五县,写下“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时,陈独秀却在武汉的会议室里拍桌子:“戴高帽游街、均分财物,这都是土匪行径!”
在1927年4月12日,国共第一次合作惨遭破裂,标志着大革命的终结,陈独秀政治生涯的转折点。陈衍庶是光绪元年的恩科举人,初任知县后来逐步升迁,先后担任知州、知府、道员等职务,积累了大量田产建了豪宅还开设了商铺使陈家成为安庆名门望族。
1927年3月下旬,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白崇禧才率军进入上海并占领有利地区进行戒备,蒋介石随后到上海,于4月初约集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张静江、吴稚晖等10余人,举行反共秘密会议,决定立即以暴力手段“清党”,后又与汪精卫密谋,准备进行反革命政变。
电视剧《秋收起义》是一部非常不错的连续剧,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早期的历史很有帮助。面对白色恐怖,幼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教条地遵守共产国际指示精神,认为共产党人这时的历史使命,就是帮助国民党进行国民革命。
土地革命战争亦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然而,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公开背叛孙中山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使这次大革命最后遭到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