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生活在大凉山悬崖村上的男人而言,改变可以来得很快。他在凉山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长大,这里更为人所知的名字,叫做悬崖村,因为位于美姑河大峡谷断坎肩斜台地,海拔1400多米,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
川报观察记者 尹钢 王云 袁敏 朱文博 摄影报道一盆连渣菜,一碗白米饭,这是彝族人家再平常不过的一顿晚餐。崭新的餐桌上,“悬崖村飞人”某色拉博一家人和年迈的父母双亲还有妹妹某色拉希一家陪伴左右。一大家子吃得很香,笑声爽朗,“这是家里的味道。”某色拉博家在悬崖村的土房。
到今年5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古里镇悬崖村的首批村民,搬进昭觉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家就将满两年了,村民们陆续住进了楼房,山上的交通设施也得到了改善,村民有的做旅游,有的搞种植,还有的做彝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来源:【湖南日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普庄现在,我也是攀爬过悬崖村2500多级钢梯的人了。上山之前有一个设想:如果害怕,就一级一级地数钢梯,直到登顶。可是直到下山,我也不知道钢梯究竟有多少级。不是因为不害怕,而是因为唯有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才能打消心中的恐惧。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杨涛 徐湘东 肖洋 摄影报道近30年里,悬崖村村民吉克木果从不知道自己能讲这么多话。在网上,他是坐拥40多万粉丝的主播,几乎每天睁眼就开始直播。他一般没有计划,生活是什么就展示什么。
阿土列尔村,位于大凉山腹地,世人也称它为悬崖村。从2015年年底开始,总台央视记者连续5年多时间,上下悬崖50多次,跟踪拍摄悬崖村的人文故事,记录了悬崖村村民从藤梯、钢梯到楼梯的生活变迁。拍摄团队五年的报道手记,汇成了这部100分钟2集纪录片《阿土列尔日记》。
央视网消息(记者 孙晓媛 视频 彭俊):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悬崖村”“90”后彝族小伙儿某色拉博从山下背过很多东西上山回家,有大米、化肥、山羊,甚至在堂哥结婚的时候,按照习俗,他还背过堂哥的新娘。2016年,因“天梯”作为贫困标识而被广为人知的“悬崖村”迎来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