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巩淑云等 农民日报“看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怎样,既要看他是否有爱国主义精神,是否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也要看他对前辈的劳动成果是否尊重,对同辈是否团结,对后辈是否肯帮助。”2020年10月,马育华的铜像被敬迁至国家大豆改良中心。
来源:【淳安融媒体中心】青溪新城小学方星青溪新城小学以其“四个特殊”——独特的生源构成、教师团队、家庭背景及环境定位,矗立于教育改革的潮头。学校403名学生,来自17个省、10个民族,其中四分之一为外省务工孩子。
黄冈日报讯 (通讯员余常家)6月5日,红安二小永河校区将劳动课堂“搬进”知青茶场,组织100余名三年级学生参观农耕文化馆、知青展馆、豆腐坊,走进劳动体验基地栽红苕。在劳动体验基地,老农人为学生细致讲解栽红苕、插秧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首次下田插秧栽红苕,学生们劳作时兴高采烈。
大豆遗传育种学家、植物数量遗传学家、农业教育家,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几十年来,只要不出差、不下田,盖钧镒就会出现在这条小路上——早上8时前迎着朝阳走向办公室、晚上10时半后踏着月色回家。
来源:【紫金山新闻】今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们来到南京农业大学,去见一位了不起的“大豆院士”。说他了不起,是因为他将自己65年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一粒小小的豆子。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大豆遗传育种专家盖钧镒。
来源:【阳泉日报】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应俱全的功能室,还有合唱、书法、足球、剪纸、非遗、摄影、象棋、曲艺、乐器、布艺等各种社团活动……如今,走进阳泉市一所所学校,校园环境越来越好,教学设备越来越多样,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做科研的人,仿佛不会疲劳,总感觉要继续追下去。”如往常一样,5月26日,87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豆遗传育种学家盖钧镒又来到南京农业大学理科南楼。天气湿热,他到办公室时,额头上已沁出一排细密的汗珠。从业65年,盖老的诸多学生都已退休,他却仍坚守在科研一线。
中国网讯 为认真贯彻落实《大邑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和教育部“五项管理”要求的精神,扎实推进五育并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农事文化、领略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体验劳动的乐趣、增长劳动技能,近日,成都市大邑县唐场小学依托学校特色,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农事实践活动。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在山东能源鲁西矿业彭庄煤矿篮球场上,一段段音色嘹亮的拉歌此起彼伏,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号子响彻球场。一个个稚嫩的脸庞虽挂着豆大的汗珠,眼神却毅然坚定;一身身绿色的迷彩虽浸透汗水,军姿却毅然挺拔。
新重庆-重庆晨报 逊敏书院是座比较完好的清代书院建筑遗存,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复兴街道书院村,重庆市人民政府于2019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近,我在一个微信群看到了一组逊敏书院重新修葺后的图片。书院门楼墙壁雪白,嵌入墙壁的石门框重新涂红,大门外的月台坝平整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