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逸仙路的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里,“30年300件展览”悄悄开幕,展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沪上百姓衣食住行中的中国设计品,它不仅仅是一次怀旧的展示,更确切地说,是中国工业设计档案研究的视觉呈现。一起来怀旧下过去的生活吧!
现在我还用缝纫机缝缝补补,用搪瓷杯喝水,用红双喜的脸盆洗衣服,取暖还用蜂窝煤,泡菜缸里放了一些用不着的零碎东西,有时候洗被子还得用搓衣板,觉得洗的干净,做被子还用顶针,蒸馒头还离不开竹篦子,大木头箱子里放了两床被子,当然家里还有一杆秤,每次买东西回来都用它来秤一秤。
“今天上班好累,我被 boss 收拾了一顿”、“最近情绪太low 了”、“一睁eye,有 sunshine,照在我的ass 上,like 加了滤镜,so美!”、“最爱red薯”......这样说话是不是很好玩?还是很无聊?
如果你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来分享你对家乡的记忆如果你是喜欢这座城市的新上海人说出这片热土感动你的温情时刻“友侬友吾”沉浸式上海话沙龙活动现场近日,一场名为“友侬友吾“的沉浸式上海话沙龙活动在凉城新村街道友间公寓举行。
编者按:2018年,澎湃新闻记者许海峰在拍摄北外滩旧改动迁的过程中,走进了那些人去楼空的旧屋,一些被原住户遗弃的物品吸引了他的注意。它们大多是上个世纪的产物,曾几何时,也是某一时期的潮流或是稀罕物。澎湃新闻记者通过采访,拾遗了北外滩及附近居民与这些“老物件”之间的故事。
吃排头(有麻烦)、色特兮兮(滑头滑脑)……最近,沪语版《繁花》大火,极富韵味的沪语台词生动地展现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风情。在观看电视剧之余,不少人沉浸在这股子腔调中,一边自嘲“洋泾浜”(指自己上海话不标准),一边重拾日渐生疏的上海话。
龙年新春离我们还有二十来天。现在这个新年要怎么过,才能更有年味呢?繁花里面,有鞭炮高升,有新年红包,年味十足。那除此之外呢?今天,节目组找到了两个老物件,它们看上去和年味毫无关系。但是有一位朋友,看到了这两个老物件,倒是让她想到了小时候新年的上海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