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孙滔“做了很多尝试,也走了不少弯路。”这是齐炜祯对自己27岁人生的归纳,而他的大部分“弯路”都是在18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以后走的。齐炜祯是中国科大2019级博士生,学术方向为自然语言生成与预训练。
这个词背后所涉及的教育公平、阶层流动、就业难等问题,很值得人们深思。它最早诞生于网络,大致指的是那些出身于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子,埋头苦读,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进阶,却缺乏一定的视野和社会资源,即使靠多年苦读,也很难追平原生家庭和出身带来的差距。
在再度爆火之际,这个原本是农村、小城镇生源学生自谦的称谓,如今也已经溢出了它的本义,平添几分鄙夷的味道——在常见的讨论话语里,“小镇”意指普通家庭,出身普通家庭则等同于未经世面、目光短浅、视野狭窄、不善交际、身无长处,除了做题考试,其他方面全是短板硬伤。
□李洪 (西华师范大学)2021年,衡水学霸张锡峰在《超级演说家》的一段励志演讲中直言,“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引发了广大网友的争议,而今,张锡峰后悔为赚钱而学计算机的词条再次登上热搜。
小镇做题家特指那些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高考考得一个还不错的成绩,去了一个还不错的大学,但是到了大学,一切都不一样了,只会做题的小镇人士很难去融入这样的生活,只会做题,不懂交际,没有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之后很多人变得浑浑噩噩,不思进取,无力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