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点开“某颜”小程序,通过“AI换脸”便能一键生成自己的古风汉服形象,观看广告后还可免费保存到手机相册。但没想到的是,部分模版素材竟是侵权“搬运”来的盗版。近日,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因提供“AI换脸”服务引发的著作权侵权纠纷案。
据广州互联网法院消息,近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AI换脸”视频合成模板引发的纠纷案件。汉服装扮视频被制成付费模板 博主起诉张某系一位知名短视频博主,经常在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上发布含本人肖像的国风汉服装扮的短视频。
近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结了一起因“AI换脸”视频合成模板引发的纠纷案件。一位知名短视频博主发现,自己的汉服装扮视频被一家科技公司制成了付费“AI换脸”模板。该博主以侵犯肖像权为由,状告科技公司要求赔礼道歉,并赔偿5万元。为何不使用他人面部形象会侵害肖像权?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鄢敏 实习生 张小悦 通讯员 曾洁赟“没有脸”的形象,具有肖像权吗?在审理因“AI换脸”视频合成模板引发的纠纷案件时,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广州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庭长曹钰脑海里。AI技术时代到来,“换脸”等应用软件层出不穷,由此产生的侵权风险也日益突出。
刘德华直播间里“华仔”卖力带货,雷军的“声音”热情推荐理财产品……这些以假乱真的画面,就像AI技术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名人“被代言”只是揭开了乱象的冰山一角。AI换脸,虽然近期才频繁走入公众视野,但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早有体现。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近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就审结了一起由“AI换脸”视频合成模板引发的侵权纠纷。一位知名短视频博主发现自己的汉服装扮视频被某科技公司擅自制成了付费“AI换脸”模板。法院审理后认定,该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博主的肖像权。
您是否曾被AI合成内容的逼真度震惊?流畅的换脸视频、清晰的合成语音、精致的虚拟图片……由此衍生出来的“AI诈骗”“深度伪造”等违法侵权案件也层出不穷。近期,国家网信办起草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征求意见,上述内容都将被打上“专属水印”,辨识“AI换脸”将更加直观。
如今,“AI(人工智能)换脸”图片和视频成为热门现象。娱乐之余,让人真假莫辨,风险与困扰也不少。记者调查发现,屡被曝光的“AI换脸”背后,从传播到制作再到后端环节,几乎都藏着生意。当前,包括网络平台、通信公司在内,已有一些技术和措施识别“换脸”,但也面临着“矛与盾”的考验。
封面新闻记者 杨芮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一张静态照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就可以变成你的亲友正在与你对话。近日,博主“滤镜粉碎机”用一段15秒AI换脸视频,3个小时就“骗”走团队成员妈妈两万元,该视频上线后引发网友们关注和热议。
AI技术,也就是人工智能,近年来发展迅速,有关专家介绍,AI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能自主深度学习,比如说,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表情和动作细节进行深度学习并且进行模仿。一些不法分子因此盯上了这项新技术,他们利用“AI换脸”冒充受害人的亲戚和朋友实施诈骗。
只需3秒语音,就能克隆你的声音;上传一张照片,就能生成动态视频。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近日,#靳东两会建议AI换脸立法#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此前,雷军提出的“加强‘AI换脸拟声’违法侵权重灾区治理”建议,同样受到了广泛关注。
昨日,一则“涉黄AI换脸案”的新闻,冲上热搜有人将涉黄视频AI换脸成暗恋女生2020年浙江杭州的虞某接触了“AI换脸”软件为吸引流量他利用该软件制作大量淫秽视频并传播据虞某供述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流量他在社交软件上创建了“浏览群”和“私人定制群”“浏览群”主要用来传播“AI换脸”
本报记者 屈信明近年来,多个行业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银行智能机器人、虚拟主持人等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越来越多便捷、智能的服务。然而,也有不法分子通过“AI拟声”“AI换脸”,融合他人面孔和声音制作虚假图像和音视频,仿冒他人身份实施诱骗受害者转账等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