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吃糠咽菜,70年代粗粮充饥,80年代勉强温饱,而现在吃饭,不仅对菜本身有很高的要求,甚至就餐环境也很讲究。这近70年的发展,为啥会使我们的餐桌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背后又意味着什么?让我们追溯到那个忍饥挨饿的年代一起聊聊吧。
如今,最盼望春节的就是老人和小孩子了,老人盼着孩子们能回来,一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唠唠家常。回想小时候,进入腊月起,家里的大人就开始忙活起来了,打扫卫生,置办年货,蒸馒头,炸丸子,到了大年三十这天,爸爸妈妈带我们去澡堂子洗完澡就换上了新衣服,就去奶奶家吃年夜饭了,叔叔大伯姑姑一家也会来,家里特别的热闹,那时候家里的桌子不大,通常是大人坐一桌,小孩子坐一桌,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人为什么能吃那么多呢?一个人吃了12个人的干粮,同时还喝两大碗米汤,说出来你敢相信吗?这是我公公一个朋友在70年代干过的事。前些年,那位大叔常来我家和我公公聊天,大叔的个头不到一米七,看起来干干瘦瘦的,没看出来他有什么特别。
上世纪八十年代,买猪肉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钱,另一个就是肉票。那时候,在农村老家,平时几乎都是吃不上猪肉的。要吃猪肉,只有过年时候才可以。按人头,每人大概四五两。我印象里,我家过年大概分的肉票是三四斤。
致敬那些年我们逝去的青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前期,那时的人们生活条件慢慢得到了改善,虽然谈不上富裕,但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起码彻底摆脱了中华几千年以来吃不饱的贫穷帽子,实现了人人能吃饱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