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融媒体】一只几乎看不清颜色的樟木箱子,一个底部有些裂痕的白铜汤婆子,一把早已打不开的铜锁……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在98岁的王巾英老人心中,都是无价之宝。王巾英是土生土长的新塍镇人,现居住在虹桥社区的建安新村。
70年代出生的人,最小的都是45岁了,最大的54岁了。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儿时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而且稍大一点就会帮家里干农活,为父母减轻一下负担,因此,对那个时候的记忆也是刻骨铭心的,每当看到有着自己童年记忆的老物件时,都会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
编者按母亲用了多年的缝纫机、爷爷背得褪色的邮差包、父亲留下的笔记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些老物件,看起来稀松平常,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们就像是一本本无字的日记,见证了岁月变迁,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希望与梦想,传承着向上向善向美的家风。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6日讯(记者刘嘉 通讯员罗晓英)黑白照片、粮票、胶卷相机……开学第一课,武汉市红领巾学校尚美校区的同学们带来了家里的老物件,在开学典礼上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开学第一课上,红领巾尚美校区的同学们讲述老物件的故事。
社区老物件展览 本报讯(记者 李涛 通讯员 陈雪 文/摄)老式缝纫机、“电匣子”、录音机、旧粮票、老唱片……10月12日,众纺路社区征集展示的这些颇具年代感的物品,见证并记录了过去几十年间,大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小到家庭生活、个人命运,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题:郑宝鸿:讲述老物件背后的香江掌故。“这是上海大白兔奶糖,当年在香港风行一时。”为配合这一主题开设的“细味香港”展区,展出了香港旧时的餐牌、器皿、摆设及海报等珍贵藏品,点滴之间,串起这座城市的百年沧桑和烟火记忆。
2022年香港书展上,一场名为“细味香港”的展览,吸引了不少逛展市民驻足观看。餐牌、茶具、器皿以及广告等珍贵藏品,让参观者找到了集体回忆。不少展出的物品,都是香港本地收藏家郑宝鸿多年的收藏品,郑宝鸿也很愿意和市民分享老物件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