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贵阳,大多数人的回忆仍然停留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寸平”的那句老话里,然后在老贵阳人的眼里,他们才知道贵阳曾经是一个山水之间的城市,每一寸土地都是珍贵的回忆,昔日的百货大楼,羊肠小道已经被高楼所包围,在岁月的交织下,老城已经变成了新城,曾经的新照片也变成了老照片,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如今再看这些代表着贵阳的缩影,才会发现每一个缩影都是老贵阳的符号,平凡却又不平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贵阳,街上还没有多少汽车,也用不着走过街天桥,都是走斑马线。“桥架河上”“路修地上”是人们的普遍思维,在当时来说,大西门架起的人行天桥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西门逐渐成为重要商圈,很多市民都来此采购,大西门一度成为当时贵阳最拥堵的地方。
1990年代的贵阳是怎样的,你是否还有记忆?从3层的小楼看贵阳“全貌”,这在现在可谓是天方夜谭。但在30年前,当摄影师陈钢爬上省医住院部3层小楼的平台时,这一幕让他感到“震惊”。这种震惊一是因为一次偶然的观看,看到贵阳城的全貌,另外则是因为当时贵阳城市的发展稍显缓慢。
1939年2月4日,日机轰炸贵阳这天,海拔1200余米的东山山顶挂出了六个大、小红灯笼,山脚下的人们看得一清二楚,知道这是预示敌机来袭的信号,顿时全市拉响警报、封锁交通,市民纷纷逃出城外或进入防空洞躲避。
如今的大西门,在贵阳人的语境里并没有“门”,不过只是个地名。在历史上,这里可是贵阳老城“九门四阁”中重要的老城门。从“有门”到“无门”,在六百年的建城历史中、在两百年前的嘉庆年间、在一百年前的新旧交替中、在五六十年前的生活记忆里、轰隆前行的时间,给大西门留下了一个个历史背影。
在贵州,每一项有利条件都标着不菲的价码,每一重艰难险阻都可能带来全新的机遇。贵阳、遵义等城市的景观和生活方式都与“都市”二字存在不小的距离,海豚广场、花果园艺术中心、天下第一壶、天主教堂等单体忠实地反映出从古至今的建筑审美,独立设计实践远走县郊,或者与珍贵的少数民族村寨一并掩藏于群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