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民谚有“春捂秋冻,防生杂病”之说,旨在告诉人们到了春天,气候转温,不要过早撤去厚衣,秋天虽天气渐凉,亦莫过早添衣,适度让身体受捂、挨冻有助于调动机体防御机能,提高机体自身抗病防病能力,增强人身对环境的适应性。
人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在冬季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身体难以适应,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易乘虚而入,引发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各种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气管炎、关节炎等。
明天就是五一小长假了,有没有激动的搓手手?小编预祝大家小长假快乐!外出游玩要关注天气,注意身体哟!01老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为什么要春捂呢?从中医角度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自然变化,春天阳气升发,就像刚点燃的小火苗一样,需要保护它,不让它灭了。所以顺应时节要“春捂”。
与秋天的寂寥、冬天的寒冷相比,春天有些“神经质”,因为,天儿说冷就冷,说热就热,有人这样调侃:“差点冻死在春天。”其实,“善变”的春天自古就有,而且有诗为证:“乍暖还清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开栏的话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不过民间有云“春捂秋冻,百病难碰”,那么,在这秋高气爽时节究竟应该穿多还是穿少呢?古人认为,“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也就是说,春天的时候要注意保暖,因为春季气温虽然开始回升,但是气温还不够稳定,所谓春寒料峭,这时突然穿得少,容易感受风寒之邪,出现头晕、头痛、鼻塞等外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