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血是阴,血能在血管中流动,而不是溢出皮肤,这是因为有气的管制或者讲外守,又比如津液,你身体转换出津液,营养等,如果外面毛孔没有关闭,或者大小便控制不足,那么再多的东西,一样很快就流失完了,这就是阳在守之理。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虽然内容不多,但争议不少,其中涉及“一二三万”、“阴阳”,更是千人千老子,各说各话,莫衷一是。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延伸用来描述自然界和人身体中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或状态。阴阳阴,你可想象成是人体水或液体的部分,代表静态、内敛、湿润、寒冷等特性;阳,则是火或气体的部分,代表动态、外扩、干燥、温暖等特性。1、阴虚阴虚,是指体内的阴液(如血液、津液等)不足了。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学说之一,它从两分法的辨证观点出发,总结探讨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规律。“阴阳”最初来源于中国古人对自然界温度的直观认识,即所有表现为寒冷的现象,或能引发人们寒冷感觉的事物都属阴,最直观的如冬季低温则为阴,夏季温热则为阳。
说起阴阳,我们脑袋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太极八卦图、黑白两条鱼、中医中的阴虚阳虚、太极拳甚至一些看起来很玄幻的东西。但是什么是阴阳呢?阴阳一说来源于我国周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是东方文明的思想渊源。《系辞》中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