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最北部的榆林市,占陕西全省面积的四分之一。由于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这里曾经黄沙满天飞。如今 ,榆林依托“北治沙 南治土”,使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沙的省份,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一起跟随记者到陕西榆林去看看那里“以绿治黄”的变迁。
新华社西安6月14日电 题:从沙地“驼城”到塞上“明珠”——陕西榆林毛乌素沙地治理观察新华社记者姜辰蓉、付瑞霞、邵瑞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有着“驼城”之称。几十年来,榆林坚持植树造林、防沙治沙。
来源:环球网 冬日,在榆林北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风沙草滩区,寒风呼啸,人们在扎“草方格”,为流动沙地系上“绿围脖”。快了!860万亩流沙只剩4.77万亩了!榆林地处全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和阻止沙漠东移南进地理线,现有沙化土地1830.4万亩,占陕西省沙化土地的99.76%。
“可怕的寂寥,可怕的荒旱。没有树,没有水,没有人烟,一声咳嗽都传出好远。”在陕西,从漫天飞舞的黄沙到一望无际的森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断推进,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绿色时报 冬日,来到榆阳区岔河则乡排则湾村,极目远眺,大地上覆盖着一丛丛沙蒿、沙柳等灌木,几乎看不出沙漠的痕迹。满眼枯黄中,零星点缀的绿意甚为显眼,这是今年刚栽种的樟子松。仔细辨认就能发现,一行行樟子松个头不高、整齐排列,为冬日沙地增添了一丝生机。
来源:【绿色陕西】今年以来,榆林市榆阳区以全域生态保护和林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扩总量 提质量 守底线”,重点抓好生态提质、生态宜居、生态增效、生态增汇以及生态保护等六方面重点工作,持续推进沙地生态修复,促进人居环境整治 ,助力林草产业增收,深化林业碳汇实践,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又是一个春天,三秦大地春潮涌动,生机盎然。3月7日,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市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治沙英雄石光银指挥治沙队员搬运樟子松树苗,为今年治沙作准备。陕西位于毛乌素沙地南部、黄河“几字弯”腹地。
来源:环球网 人民日报记者 邓剑洋驱车行驶陕西省榆林市北部的毛乌素沙地,葱茏绿意扑面。因“能”而兴,因“能”而行。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能”下决心,在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能”践承诺,近年来榆林市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前言“缺水、流沙、高温、沙尘暴、寸草不生、死亡禁区”沙漠,占据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危险而神秘,蕴藏着无尽的杀机,这里是高温和死亡的代名词,动植物的生存都面临着巨大威胁。那你是否曾想象过,在沙漠里,竟能长出土豆和蔬菜?这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在中国,这成为了现实。
非洲友人在榆林市榆阳区小壕兔义务植树基地栽植樟子松。 通讯员 马腾摄日前,沙漠中建立起来的城市——陕西榆林,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外国客人。来自尼日利亚、纳米比亚等9个非洲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名官员来华参加专题研修班。“中国治沙有哪些经验?
“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沙漠。可是如今呢,郁郁葱葱,都成森林了!”日前,电影《一片绿洲》上映,将镜头对准榆林这片曾经饱受荒漠化困扰的土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市域国土向绿色迈进,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