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 战国名医中国第一位列入正史的医学家他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基础上创造出的“四诊法”被沿用至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对“治未病”思想进行了阐述并总结出“病有六不治”扁鹊的“医有三层次”和“病有六不治”是中医药学“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理论源头治病莫如防病不要等病入膏肓了才四处求医如
湖南中医药大学台湾校友会会长 黄三德“治未病”出自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意思是,最高明的医生治疗还没有发生的病,中等的医生治疗将要发生的病,而普通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病。
闫俊玲编者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贯通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是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东方医哲张仲景》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医圣张仲景是如何确立中华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奠定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形象地阐述了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哲学基础上的生命大智慧。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出自战国时期,自秦代、汉代以来历朝历代均有补充,最终成书于西汉中后期,而《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兵法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对政治斗争、情报竞争、市场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故《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形成也势必受到《孙子兵法》中哲学思想的影响。
又到冬令进补时,中医认为“冬令进补,春天打虎”。2023年12月23日冬至时节当天,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梅州市中医医院、梅州市田家炳医院)举办第五届中和膏方文化节,普及膏方知识,进一步弘扬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
《黄帝内经》中云:“是故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是《内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书中用大量篇幅教人如何在不服药的情况下达到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