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格上私募圈除发布原创研究报告以外,致力于优秀投研类文章精选、精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010-65983425本文内容节选自人民银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的新著《中央银行与货币供应》。
今天,央行和人民币都已经76岁了!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石家庄挂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至今,我国已发行了五套人民币。每一套人民币见证并记录着中国的发展变化和巨大成就,也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那么,这些人民币你见过吗?对于它们的过往,你又了解多少?
1 海贝开始起货币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的时候。商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海贝、龟甲、珠玉、布匹、金属块等,都曾充当过实物货币。由于文献记载和青铜器中赐贝兑换成器的铭文,许多人认为海贝至迟在商末已成为货币,是最早的货币。
2024年中国央行缩表约1.64万亿元,是2016年以来央行资产规模减少最多的一年,由此引发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紧缩的担忧。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央行资产负债总量与结构变化的统计报表,一直以来广为市场关注。如何看待央行缩表1.64万亿元?央行缩表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紧缩?
央视网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也就是常说的M2的余额突破了300万亿元。针对300万亿元的货币总量,有一些观点认为,这是中国货币超发的结果,未来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我们采访了多家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先来看看他们的观点。
在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上,已可以看到2022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全貌了,12月数据已经发布。由此,也引发了中国央行突如其来的“扩表”:从11月40.15万亿,扩张到了12月的41.68万亿,一个月扩张了3.8%!
认为“货币大放水”者的理由是,中国M2在2023年底达到292.27万亿元人民币,是同期美国147.8万亿的1.98倍,但中国2023年GDP仅为美国的65.3%,因此中国是货币大泛滥,必须继续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研究员 钮文新11月5日,受国务院委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报告了金融工作情况,在谈到下一步工作考虑时,央行报告称:第一,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