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致远舰”沉船被发现的消息铺天盖地,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而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舰未沉,那么北洋水师到底是葬送在谁的手里?一般人都会说,因为慈禧挪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去建造颐和园那座开不动的船舫,导致的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这样的悲剧。
而正是因为邓世昌在甲午战争中英勇无畏的表现,所以邓世昌管带也就留下了碧海忠魂的美名,而作为邓世昌座舰的致远舰也就留在了那片碧海之中,伴随着近几年的考古深入,潜水员们已经在黄海的水下发现了沉没的致远舰残骸,处于保护文物的原因并没有被打捞出水。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今广州市海珠区),少年时因英语功底好,被选入了本不招收外省学生的福建船政学堂,为学堂第一期驾驶班学生。毕业后由于省籍原因,绝缘于海军留英计划,却因此在同学中最早担任军舰管带,具有了大量的实际业务知识。
“丹东一号”发现的57毫米口径炮弹“丹东一号”发现的锅炉配件“丹东一号”沉船遗址位于辽宁丹东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中。其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启动于2013年11月。截至本年度工作结束,共揭露出船体长60余米,宽9米至10米。船体外壳用钢板构造,使用铆钉连接,内垫木质船板。
在本厂长的好友、著名海军史研究者陈悦先生的鼓励和协助下,本厂长于2018年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图纸重新绘制了全套的参加过甲午海战的中国军舰线图,在此之上更进一步,有了尝试绘制一条中国军舰的纵向剖面图的心思,在纪念一百多年前曾经为保卫中国海疆而浴血奋战的海军先烈的同时也能向普通人展示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海军官兵在战舰上是如何生活、工作以及作战的直观画面。
一、启文1894年的9月17日,黄海波澜起伏,几朵硝烟在无情的风中随飘。甲午海战,一场中日两国的生死对决,就此展开。海面上,战舰如巨兽舞动,炮火交织成华丽的弦乐。北洋舰队的炮声回荡在天际,与日本联合舰队的浩荡攻势交相呼应。瞬息万变的战局中,勇士们奋力拼杀,鲜血染红了湛蓝的海水。
8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丹东召开新闻发布会称,通过近两年详实的水下考古调查及实物证据,初步判断“丹东一号”是清北洋水师致远舰。这段深埋海下120余年的悲壮民族记忆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拨动了整个中华大地的神经。这是“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项目媒体见面会现场。
国庆期间,有这么一则新闻: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队,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舷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打捞出水的沉船相关文物种类有60多种,数量有100多件。
城视网历史频道:2015年,中国考古发掘确定辽宁丹东港沉船“丹东一号”为致远舰,这艘承载着中华民族情感战舰终于再现于世。一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往往会触动中国人的内心,这场以惨败告终的战争,使中华民族遭受巨大的心灵重创,割地赔巨款,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深处的一道伤疤。
编者按这是一篇旧文,作者写于2014年7月致远舰复制舰下胎合拢之际。当今天我们通过央视的全景直播,看到真实的致远舰那些锈迹斑斑的遗物打捞出水之时,关于那场战争那些军人的记忆,再度涌上心头。文 | 白瑞雪东经124度9分37秒,北纬39度51分13秒。
经过历时两年多、多方共同努力的水下调查,笼罩在神话和误解之后已有120余年的甲午名舰“致远号”,下落终于被查明。两次重大物证的发现日,宿命般地都定格在军舰战沉纪念日。CG制作的“致远”舰全貌图 1894年9月17日15时20分,黄海北部大东沟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