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2月24日讯(记者 彭科峰)又见全国性商业银行调整信用卡相关权益。12月24日上午,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为让持卡人更好地体验华夏银行信用卡增值服务,保障其增值服务使用,自2025年1月1日起对增值服务使用规则调整为仅限主卡持卡人使用。
疫情影响之下,信用卡持卡人在社交群、论坛上讨论的热点话题从提额、养卡变成了退息,在银行政策倾斜之下,难免有部分人盯上政策的空子瞄准违规退息,连带着的,信用卡退息中介大军也擎着“100%退回、包学包会、可协助提供P图证据”的大旗重出江湖。
在我并不知道会产生循环利息的情况下,竟然无缘无故产生了这么多消费利息。前前后后来回辗转多次,都没有退成功,说是符合相关规定的,并且我也是知情的。这次!!真的!!成功退了我就已经很满足了。感谢平台!感谢平台!感谢平台!
2024年,在金融市场格局加速演变、消费者需求日新月异的多重压力与机遇交织下,银行信用卡业务告别过去粗放式的扩张模式,踏上一条注重精细化管理、风险防控与创新驱动的转型之路。 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发现,过去一年,信用卡行业呈现明显的减与加特征。
举报材料称,该团伙通过四处散发广告,扬言受理各大保险公司保单的全额退保业务,不管保单是缴清、中止还是已经退保的,并以代办退保业务为名,收取30%~50%不等的高额手续费,引诱消费者将身份证、银行卡、电话卡交到其手中,以伪造证据、钓鱼录音、聚众投诉等方式向当地保险公司施加软暴力影响,逼迫保险公司满足其全额退保的要求。
曾被视为信用卡揽客“利器”的权益正逐步收缩。11月27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有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上海银行等多家银行对信用卡权益进行或计划调整,包括取消部分权益服务、限制权益服务使用次数或上调权益服务享有“门槛”。
界面新闻记者 | 何柳颖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权益缩水、产品停发、年费抵扣门槛提高......伴随着信用卡步入存量竞争阶段,各大银行信用卡“瘦身”行动正持续上演。与此同时,多家银行对于信用卡机制改革已有相关部署。
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 王彤旭)“建行‘大山白’(尊享白金信用卡)已经取消了持卡人不限次数的机场贵宾厅权益。只有经常出差的人才知道原来的权益有多香,现在变成1年5次了,每消费6万元再赠送1次,(权益)缩水不止一点点啊。”北京的林先生说。这并非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