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是俄国经常见到的女性的名字,但是今天要说的这个喀秋莎并不是某个俄国姑娘,而是有着和俄国姑娘一样热情的一种武器,二战时期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这个让苏联小伙子以自己心爱的姑娘命名的武器,说明他们有多么的喜欢它。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俊俏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mm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km,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min,一次齐射仅需7~10s。
喀秋莎火箭炮是苏军在第二次世界期间使用的一款著名武器,它在东线的战斗中以火力威猛,令德军叫苦不堪,甚至闻风丧胆而闻名。这种武器战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总共生产数量高达1万余门,从莫斯科一路走向柏林,在柏林战役中上演了划上苏德战争句号的“交响乐”。
文|杨紫晨5月9日俄罗斯的胜利阅兵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的进场音乐是著名的苏联歌曲《喀秋莎》,在50年代的中国这首歌一度风靡一时,然而“喀秋莎”三个字除了是一首浪漫歌曲的名字外,同时也是一种苏联火箭炮的名字。“喀秋莎”作为世界上第一种多管自行火箭炮,在二战时名扬世界。
亚速钢铁厂还没完全拿下,顿巴斯大战已经缓缓拉开序幕,俄军有点拉跨,大名鼎鼎的“拆楼神器”对钢铁厂没有用,又用图-22M3“逆火式”轰炸机投掷重型武器FAB-3000也没有用,残余守军依然不投降,俄军终于祭出了杀手锏,一款神秘的大杀器被派上了战场?
比如在电影《金刚川》中就曾有过志愿军“喀秋莎”炮群集中轰击美军营地的壮观一幕。“喀秋莎”火箭炮的研发起源于1921年,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世界各国尤其参战国都在积极的吸取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当时俄国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