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甲午战舰“致远”纪念舰停泊在丹东港码头,等待前往浪头港。9月30日,历经两年的复制与建造后,“致远”纪念舰正式下水,停泊在浪头港后,民众可以看到纪念舰的整体。9月27日,外观建造完毕的甲午战舰“致远”纪念舰在丹东港码头。为翻拍致远舰资料照片。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考古人员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9月29日《观察者网》)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之惨烈、丧权辱国之沉痛,深深扎根在民族的心中。120年前的那场战争,改变了双方的历史。
“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重点调查工作媒体见面会现场 郭作新摄北国网讯(记者郭作新 丹东报道)10月8日,记者在丹东港获悉,“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重点调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丹东一号”沉船基本被确认为甲午海战清北洋水师“致远”舰,沉船遗址区域准备申报建设甲午海战纪念馆。
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水下考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今日(4日),水下考古队员前往沉舰,将舷窗打捞上岸。致远舰右舷,见证了爆炸后惨烈景象。而惨烈爆炸的景象也印证了日军炮弹里多填装的是苦味酸炸药,这种炸药要比北洋海军所使用的黑火药威力大很多。
国庆期间,有这么一则新闻: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队,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舷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打捞出水的沉船相关文物种类有60多种,数量有100多件。
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的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舷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于近日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现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5日,考古人员提取出水了一枚152毫米副炮炮弹,结合之前的发现,致远舰的武器配备已经完整展现。
经过历时两年多、多方共同努力的水下调查,笼罩在神话和误解之后已有120余年的甲午名舰“致远号”,下落终于被查明。两次重大物证的发现日,宿命般地都定格在军舰战沉纪念日。CG制作的“致远”舰全貌图 1894年9月17日15时20分,黄海北部大东沟海面。
耗资3700万元建造的甲午海战“致远舰”,预计在今年9月在丹东下水与参观者见面。7月10日上午10时许,丹东港造船平台基地内,长81.38米、宽11.58米的致远舰复制船体甲板已基本完工,旁边摆放着船的龙骨。
新军舰取名致远号,于1887年7月23日建成,年底与靖远等4舰及1艘鱼雷艇返回祖国。1886年12月初,由法国船厂建造的亩傍号巡洋舰在返回日本途中失踪,因此法方赔偿了124万日元,此后日本海军逐渐停止向法国采购军火,转而用这笔钱向英国船厂订造了千代田号。
在本厂长的好友、著名海军史研究者陈悦先生的鼓励和协助下,本厂长于2018年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图纸重新绘制了全套的参加过甲午海战的中国军舰线图,在此之上更进一步,有了尝试绘制一条中国军舰的纵向剖面图的心思,在纪念一百多年前曾经为保卫中国海疆而浴血奋战的海军先烈的同时也能向普通人展示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海军官兵在战舰上是如何生活、工作以及作战的直观画面。
编者按>>>昨天本报甲午战争120周年特别报道推出“毋忘甲午”特刊。今天起本报推出“大国海疆”系列报道。两路记者分别从辽宁丹东至上海,上海至海南琼海,驱车穿越中国万里海岸线,寻访历史遗迹,感受今日海疆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