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卜一珊7月,仲夏时节。走进大安区牛佛镇青年村的稻蛙生态种养殖基地,一块块整齐稻田里,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水稻间,一只只青蛙在自由觅食,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呈现出一幅“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叫”的景象。这就是青年村“稻+蛙”共生种养殖景象。
来源:【淳安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张璐金黄色的稻田与活蹦乱跳的黑斑蛙共同谱写了一曲丰收的赞歌,村民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近日,梓桐镇西湖村和叶家庄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今年的稻蛙养殖成效显著,亩产将近2000斤,共养了12亩地。
在一片生机盎然的稻田下,成群的黑斑蛙或潜游于水中,或跃上田埂……这就是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的东水湖崖村的“稻田蛙”养殖基地。70个养殖池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稻田间,形成了“田中种稻,稻下养蛙”的独特生态模式,并绘出了一幅丰收好“钱”景!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肖立宇、熊紫玥报道:10月28日,秋意正浓,记者来到九江市都昌县鸣山乡。中午时分气温升高,稻田中,阵阵蛙鸣声此起彼伏,犹如盛夏。原来,黑斑蛙已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了稻田中的新“居民”,蛙声也成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曲”。
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葛家寨子村的稻田里,随处可见一只只拇指大的绿色黑斑蛙在田间蹦来蹦去。近年来,河东区积极探索“稻+蛙”综合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拓展群众收入渠道,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乡村振兴。
(村里农户帮忙抓蛙中)怀化日报全媒体讯“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家养殖了约20亩黑斑蛙,亩产3000余斤。此蛙品质不错,吸引了很多经销商上门收购,今年最大的订单销往长沙,上海那边也会从我这里订货,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吉秀村脱贫农户石及东说。
近日,走进凯里市下司镇花桥村下庄坝区,绿油油的稻田与河流、村庄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稻田里,市、镇农业技术人员和村民正忙着向田里投放黑斑蛙苗。 “花桥村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地势平坦,交通又便利,非常适合搞稻蛙种养。
8月2日,石柱县临溪镇花厅村150亩“稻蛙共生”养殖基地。2021年,村民刘俊返回花厅村老家流转20亩土地尝试“稻蛙共生”种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每亩可收水稻400余公斤,蛙1200余公斤。仅蛙的产值就达4.5万元,亩均效益是单一种植的40多倍,是稻渔、稻虾模式的9倍以上。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8日电(吴平华 朱思雨)近日,在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的稻田里绿意浓、蛙鸣闹,养殖户涂军正在查看稻蛙田里的生长情况,他高兴地说:“今年的稻田蛙已经上市了,收益还不错,再过阵子水稻也将进入采收期。”成群的黑斑蛙在农作物下乘凉。朱思雨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正值夏日天气转热,连日来,在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稻田里绿意浓、蛙鸣闹。近日,工农村养殖户涂军查看着稻蛙田里的生长情况,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的稻田蛙已经上市了,收益还不错!再过阵子水稻也将进入采收期。”水稻与青蛙的共生共育,有着其天然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