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在晚清传入中国,是历史大事,可以视作西潮东渐引发文化变迁的典型范例,影响深远,反映了西方文明渗透入中国思维的过程,更展示了中国传统“天下观”崩解的具体情况。全书以全球化的视野,探讨了晚清国际法传入中国,引起有识之士思考国际对策,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用夷变夏”的具体过程与思维变化,反映了东西方文明踫撞之时,遭受侵略压迫的中国,在被迫纳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之时,是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秩序,在左冲右突、几乎可说是“困兽犹斗”的艰苦情况下,接受了西方国际法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1864年,在天津大沽口海域发生了普鲁士和丹麦船舶纠纷,二国纠纷的背后实际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野心,在这诡谲多变的情况下,清朝没有妄自尊大,而是按照西方人的逻辑,采用“国际法”原理,有理、有节地调节了二者纠纷,维护了中国海权的尊严,但却引发了更大的灾难。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共10卷、4112页、200万字,横跨日本2000多年历史,从水稻传入到王权诞生,从天皇的权威确立到摄关制度粉墨登场,从武士阶层崛起到南北朝分裂,从战国割据到江户幕府一统天下,直至明治维新、近代国家建立…
关于“大国”一词,我国多以major country指代中国的大国地位。这意味着中国有别于西方那样的大国。因为西方大国常以great power自称,该词最初指大航海时代以来兴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早期殖民帝国,现在多用来指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主要作用并最具影响力的西方国家。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日俄曾经四次密约瓜分满蒙。而在日俄战前,英国在远东的策略是联日防俄,并且在战争中允许支持日本在英国募集资金,日本是用英国的钱和俄国打仗,日本之所以在日俄战争取得胜利,是因为英国给了大力支持,但很多日本人却认为日本是替英国打仗。
中新社北京12月3日电 题:中欧人权思想如何互学互鉴?——专访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中新社记者 安英昭2023年是《世界人权宣言》(下称“宣言”)发表75周年。鲜为人知的是,在宣言制定过程中,中国代表和欧洲代表共同探索、相互启发,对人权共识的达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屈辱史。两次帝国主义为了贩毒发动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烧杀抢掠、甲午海战大败整支北洋舰队报销、签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国家沦丧。。。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清王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末期经历了几千年未有之变局,遭遇了几千年未有之强敌。
山东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 尚法存礼 B. 尊法敬天 C. 崇德重法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