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舍生忘死、以身许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骨。这种牺牲,既包括宝贵的生命,也包括安逸的生活。1941年,毛泽东的堂兄、塾师毛宇居主持编撰《韶山毛氏四修族谱》时,在“毛泽东”条目中写了“闳中肆外,国尔忘家”八个字。
1927年,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毛泽东的心境极其复杂,《菩萨蛮·黄鹤楼》是毛泽东诗词中写得最为凝重沉郁的作品,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遭遇重大挫折时的苍凉心境和坚定意志,体现出毛泽东壮怀激烈和愈挫愈勇的政治家品格。
这是毛泽东为母亲撰写的又一副挽联。《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说:“我父亲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可是我母亲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向自己的孩子们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曾因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旧中国女性的典型代表,虽然不识字,但其博爱、勤俭的美德对毛泽东一生影响很大。1919年10月5日,母亲文七妹因患淋巴腺炎病逝。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族兄毛宇居协助料理后事,10月8日,毛泽东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祭母文》长诗。
《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描绘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纪实之作,毛泽东生前没有正式发表,它算不上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但无论是对中国革命的道路探索、对毛泽东的革命人生,还是对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而言,这首词都具有不可低估的转折意义,其特殊价值是其他任何作品都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