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中国经济经历了深刻叙事转向与资产价值重估的双重变局。本文从“中国叙事”的大幅扭转、内外挑战的交织博弈及资产重估的逻辑演进三条主线展开:其一,中国宏观叙事否极泰来,政策发力与微观活力共振。
原文题目:Complexity, Interconnectedness and Resilience: Why a Paradigm Shift in Economics is Needed to Deal with Covid 19 and Future Shocks。
来源:经济日报在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中,有两个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如今,这两个假设均已被打破。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完全信息也不存在,现代人不仅要面对海量的、根本无法全部阅览的信息,甚至很多时候连信息的真伪都很难辨别。
《经济学家,请回答》是一本经济学家对话经济学家的集子。采访者是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生于1924年,2023年去世,他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著称,在198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迪尔德丽·N.麦克洛斯基认为,索洛在20世纪是最懂得如何修辞、如何写作的经济学家。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金碚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表现为学术范式的不断演进和重大变革。而每一个新的范式承诺(就是所确认的思维模式或认识构架)中都含有以往范式的合理因素,同时以往范式承诺中都含有新范式的基因萌芽。
农历蛇年伊始,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一场重估浪潮。“以DeepSeek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重新点燃了投资者对中国供应链和科技创新竞争力的信心。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出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
叙事经济学其实影响着许多的领域,今天来重点举三个场景的例子来说明,叙事的手法如何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叙事中,通常会造成金融恐慌叙事,这种叙事往往最先出现的,这个叙事是民众会怀疑银行是否有足够流动性,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中心,大量的钱都已经放贷,流动性资金没有那么高,最害怕的是恐慌性挤兑,银行需要保证兑现承诺,这就会引发银行业危机。
这就不得不提由中信出版、达龙·阿西莫格鲁等三位经济学名家合著的“大家小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不仅正式入选了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教材,而且也是一套适合不同读者层的零基础入门读物,图文并茂、案例丰富。
参考消息网3月31日报道 英国《新政治家》周刊3月24日刊发题为《恐慌笼罩市场》的文章,作者是威尔·邓恩。文章指出,最近从美国硅谷银行开始,接二连三发生银行倒闭事件,银行领域面临的“不确定性比疫情高峰期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严重”,新一轮崩溃会到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