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深圳4月30日电 (程景伟 郑小红)记者30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该院集成技术研究所机器视觉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展团队在人脸动态三维成像技术领域取得进展,研究团队自主研发出多视角4D高精度人脸三维成像系统,相较传统的3D人脸扫描技术,该系统在精度、分辨率和速度
中新网北京4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所)4月29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日前在瑞士举行的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该所王鹏研究员团队成功研发的Casia Hand系列仿人灵巧手机器人,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展会特别奖“ISTA全球创新与发明
质谱仪是一种利用电磁场对气态带电离子进行分离和分析的精密科学仪器。作为其核心组件,电离源创新对于推动质谱技术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近日从中国检科院获悉,该院首席专家马强研究员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筛网增敏-微管等离子体电离源。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强磁场中心研究员王俊峰及其团队研发出新型3D生物打印复合材料,用于组织工程修复领域,并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材料与设计》和《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上。
深圳新闻网2024年9月30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陈小慧)大飞机、载人航天、地铁盾构机、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这些“上天入地下海”的高端装备,是“挺起”工业脊梁的“国之重器”。然而,这些机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源头设备是什么?这离不开制造机器的机器——工业母机。
中新网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9月15日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核化学室秦芝研究员团队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研究装置,最新自主研发和建立了一套可同步制备医用同位素镭-223和锕-225的自动化分离系统。
7月26日上午,兰州市高端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表彰座谈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召开。今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郑海学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猪用重组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的创制与应用”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来源:人民日报 铁路12306客票系统,全球最大的实时票务交易系统,高峰时每秒出票1000多张,用户从提交需求到出票只需要1.2秒,单日最高访问量超500亿次。庞大的系统背后,有一个娇小的身躯,她就是铁路12306的技术领军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单杏花。
我国科学家攻克了纯红光钙钛矿LED技术难题,为LED超高清显示屏带来了一抹纯正“中国红”。基于这抹“纯正的红色”,未来人们有机会看到更高清、色彩更丰富的LED显示屏。钙钛矿材料被认为是下一代超高清显示技术的理想材料,然而,纯红光钙钛矿LED却长期受困于材料稳定性差的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武建飞研究员带领团队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领域实现新突破。该团队研发的基于硫化锂正极的高比能长循环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每千克,与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其能量密度高出1倍有余。
19项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著有SCI论文3篇……专研电力电子技术研发工作近十年,他师从中国工程院罗安院士,参与研发的各类电气领域项目获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他就是巴陵青年英才、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向新星。
苹果熟了。8月12日,走进鲁北平原山东广饶的一处果园,在一片片绿叶掩映下,枝条上挂着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摘一个,咬一口,甜酸适口。距离晚熟的富士苹果采摘上市尚有两个多月时间,目前能从树上摘得新鲜苹果,一饱口福,着实令人喜上眉梢。
2024年4月11日见报版面A04。“没有跨学科合作,就没有广州国家实验室这三年的累累硕果。跨学科合作推动了基础研究向临床研究的转化速度。”近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就新质生产力、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等话题,接受媒体采访。
原标题:加速精细化工技术落地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旭 通讯员 赵艳创建、创业、创新,从零做起,摸着石头过河,问顶全国最前沿……把这些关键词与辽宁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国干事创业的经历联系起来,再恰当不过了。
西安邮电大学新闻网报道:“由聂敏教授团队研发的中晚期癌症精准救治设备——量子超弦引擎(QSE)。QSE由量子纠缠桥、量子超弦成像舱和治疗舱三大部分构成。纠缠桥位于中间位置,连接起两边两个巨大的舱体。每个舱体两侧各有两个温控系统,顶舱放置治疗设备,主舱是患者成像和治疗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