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餐“网络出海”,进而实体店在海外“火爆出圈”。“网络出海”即中国美食相关内容在海外社交平台走红。持续优化的免签政策和便利化措施,让“中国游”成为全球热词,也带火了中餐。一些外国游客介绍旅程中特色美食的视频,点赞量惊人,成为了解中国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的窗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长期以来,中非双方缔造了历久弥坚的兄弟情谊,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树立了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非人文交流,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能让历史说话,展现美美与共的文明华章。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和合之美,同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愿景。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省会城市,这些“身份”决定了广州必须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探路先行,积极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2023 年 5 月 18 日至 19 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把“和平性”作为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之一,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欢迎点击视频,观看本期《每日一习话》)习近平: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新华社济南7月11日电 题: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点亮文明之光 共享和合之美新华社记者张昕怡、邵琨、陈国峰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主议题,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7月10日至11日在山东曲阜尼山举行。
孔子是山东的,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俄乌冲突、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强,衰退风险不断加剧。
灵蛇报新春,吉祥满世界。此时此刻,无论身在何处,炎黄子孙都默契开启了合家团圆的时刻。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凝聚不散的家国情怀,铸成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纽带。“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今年的春节,因为有了申遗成功的背景,而显得更加意义非凡。
作者:任晓彤(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吃到以“羹”命名的一些美食,比如鸡蛋羹、银耳莲子羹、西湖牛肉羹等。这些食物虽然都以“羹”命名,但是在口味、食材上有较大差别,或甜或咸,肉类、杂粮、蛋类等均可入羹。那它们为什么都可以叫“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