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林鹏飞 吴志伟】5年前,在西方媒体的报道里,一股“春风”吹到了阿拉伯世界。2011年1月14日,北非国家突尼斯首都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大批民众涌上街头,最终迫使在位23年的前总统本·阿里下台,连串革命浪潮随即席卷中东,掀起震惊世界的“阿拉伯之春”。
而今天要讲述的,是13年前发生在中东的一场革命,它在中东乃至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阿拉伯之春是近年来中东地区发生的一场大规模民众抗议和政治变革运动,其导火索可以追溯到2010年12月17日,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
文/张玉友离中东北非地区爆发的“阿拉伯之春”已有四年之久,学术界关于“阿拉伯之春”爆发的动因、结果和影响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变量的角度来看,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公民社会、社交媒体、国际压力、经济状况以及老人政治等变量,它们或单独或集体影响了一国的政权稳定性。
作为一场长周期的地区性政治与社会运动,“阿拉伯之春”已经延宕十年有余,并引发了两轮政权更迭。第一类是受“阿拉伯之春”和长期外部干预影响陷入严重冲突动荡的国家,主要包括叙利亚、也门、利比亚和伊拉克,它们均面临战后重建、国家建设和国家转型的多重任务;
阿拉伯之春是指自2010年底开始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从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爆发茉莉花革命以来,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专制政体,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
2015年10月9日,2015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没有花落此前的热门人选德国总理默克尔,而是颁给了似乎不太为人所知的“突尼斯全国对话大会”。默克尔总理成为热门人选是因为在接收空前规模的中东难民问题上表现出了善意、勇气和自信。
外交部长王毅近日访问“阿拉伯之春”的策源地突尼斯时,罕见地对“阿拉伯之春”作出评价。他认为,变革最终必须符合当地的国情和社情,符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并且能够给普通百姓带来实惠。他的这番言论,无论对外国还是中国,无疑都是一副清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