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如何教育“官二代”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一个人的涵养,就在于一个“敬”字,待人不分众寡,待事不分大小,一一恭敬,从不懈慢。主敬,不是不闻不思不见的兀然端坐,反而是一种淡然,因为时时有敬意,反而无事能安然,有事能应变,反观放纵的人,才会状况百出,手忙脚乱,所以曾国藩说,聪明睿智,皆由“敬”出。
中国古代有两个不同的传家理念,一个是传给有形的财富,一个是传给无形的精神。什么能够传之久远,有形的不一定久远,它有生有灭,有盛有衰,唯有精神财富可以长久地传承。民间也常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人类的大智慧。
当时家里管事的是曾国葆,看老兄在外面混得好,说话难免口气大,就连曾国藩老婆也是三番两次说要把老屋翻修,最后还是瞒着曾国藩建了富厚居,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曾国藩故居,实际上曾国藩知道后很不满意,一次都没有住过,而曾国藩真正住过的故居并不是很大。
古人认为,一个家族不可能一直兴旺、也不可能一直穷困,兴衰交替的规律大概就是以三代为周期,不过,这种规律也并非是不能打破的魔咒,比如历史上就有两大家族一直保持着长盛不衰,一个呢是北宋范仲淹的范氏家族,一个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曾氏家族,这两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历来被当成“道德传家”的典范。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左右:十月初四日发第十七号家信,由折弁带交。便寄曾希六、陈体元从九品执照各一纸,欧阳沧溟先生、陈开煦/换执照并批回各二张,添梓坪叔庶曾祖母百折裙一条,曾、陈二人九品补服各一副、母亲大人耳帽一件以上共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