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3月3日20时,全球首批第四例通过脑脊接口让瘫痪者重新行走的临床概念验证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功实施。3月4日中午,随着设备开机,脑脊打通验证成功,在人工智能辅助下,瘫痪多时的患者腿部开始自主抬动。
在手术中植入人工脊髓系统,通过智能优化调控与针对性康复训练,帮助截瘫患者逐步恢复自主运动功能,实现自主站立、手持助行架自主行走…近日,一名因车祸截瘫的患者,正在清华大学研发团队的帮助下一步一步重拾行走。
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残疾群体的了解,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助人的技巧和能力,帮助脊髓损伤患者从医院到社区的顺利过渡,致力志愿服务促进残疾群体的进一步社会融合,在国际残疾人日和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12月1日上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社工部、脊柱外科携手普陀区肢残人协会、上海壹方社会服务事业发展中心在同济宝隆健康广场开展“助人无障碍残健共融合助力脊髓损伤患者走出家门——迎12·3国际残疾人日&12·5国际志愿者日”活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6日讯(通讯员 陈平兰)近日,由长沙市残疾人联合会、长沙县残疾人联合会主办,长沙县希望之家脊髓损伤者服务中心承办的2023年长沙市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在湖南年轮骨科医院集团会议中心落下帷幕。
新京报讯(记者 郭懿萌)1月16日,在“微力量——新京报第十七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北京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获得“感动社区人物金奖”。“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残障者创造友好环境,协助脊髓损伤者全面健康发展,参与社会,发挥潜能,并最终造福所有的残障者。
脊髓损伤是一种残疾程度较高的肢体类残疾,要提升脊髓损伤者的康复效果,不仅要依托科技发展和专业康复工作者,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伤者解决心理难题。在厦门市残联指导下,厦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以下简称康复中心)始终关心关爱脊髓损伤者群体。
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尤其早期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主任医师高红艳日前走进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健康智慧屋》直播间,围绕脊髓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及方法等方面普及相关知识。
科技日报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医学》杂志3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对一个被称为外侧下丘脑的区域进行深部脑刺激,能改善经受过脊髓损伤的人类和啮齿动物的行走能力并促进其康复。这些发现凸显出未来针对特定脑区使用深部脑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潜力。
1月8日,杜鹏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汇爱回廊。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冬日的下午,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汇爱大厦的办公楼里。杜鹏坐在轮椅上欣赏着墙上的掐丝工艺画,这是残友们全新制作的文创作品。1月8日,杜鹏正在欣赏残友们制作的绒线花作品。
中国网财经9月24日讯 9月19日至21日,“致敬希望之家成立十五周年脊髓损伤者关爱行动(以下简称关爱行动)成立六周年暨‘自助互助’康复服务推广活动”在北京举行,现场设置了脊髓损伤者关爱专题图片展、舞蹈等环节,以及《中国脊髓损伤生存现状白皮书2023版》专题宣讲等,旨在唤起社会对
来源:人民网自强寄语——“生命只有一次,凌霜绽放也不失精彩。”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交谈中不时笑声爽朗。北京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负责人唐占鑫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阳光、开朗,殊不知,她曾走过一段艰难时光。2004年夏天,唐占鑫遭遇车祸,因脊髓损伤导致下肢瘫痪。
穿上设备,启动开关,蹬脚走路。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中山三院”)脊柱外科的病房里,一名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患者迈出了向前行走的步伐。这套设备是中山三院研发的脑控外骨骼机器人,当患者穿戴上设备,看着屏幕上的动画,通过思考“如何走路”,便能驱动肢体做出相应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