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说起,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百废待兴,发展教育成了当务之急,那时候高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可是捉襟见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大挪移”,一大批高校从东部沿海迁往中西部地区。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被视为“抗日大本营”的中山大学,笼罩在战火的威胁之下,日常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伴随着战局的推进,日军进攻之势愈发激烈,羊城屡遭日机轰炸,虎门要塞岌岌,中大师生在这片破碎的土地上日夜忧心。他们不愿让学术脉搏停息,也不愿让这片教育的净土蒙尘。
《战火中的青春》热播,再现了抗战初期中国高校在日军炮火的追逐下不屈不挠的文化西迁壮举,看得人心潮起伏,热血沸腾。然而真实历史上,抗战初期的大西迁运动,不仅仅只有北方3大高校西迁,还有华东各大高校西迁;不仅仅只有大学西迁,还有工业西迁,首都西迁。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2021年7月下旬,广西师范大学专题开展“重走西迁路、再启新征程”——红色校史寻访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挖掘红色校史,重走抗战时学校的西迁之路,追忆学校进步师生尤其是中共党员师生的光辉事迹,重温这一历程中的宝贵精神,鼓舞师生以此为新起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建设高水平大学新征程上重整行装再出发。
2024年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就是9月份发布的一条信息: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同时加大对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政策倾斜,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