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作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制度设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从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2015年修改的环境保护法到民法典,规范依据渐趋完善,司法实践也蓬勃发展。
生态环境惩罚性赔偿金与罚金可并处适用。2022年1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第12条明确规定,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受到损害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依据民法典第1232条规定,可以请求判令侵权人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原标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及规制□ 单平基 (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研究基地主任)值此公益诉讼立法的关键时刻,亟须探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惩罚性赔偿适用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五十四批指导性案例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经2024年9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四届检察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决定,现将最高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公益诉讼案(检例第218号)作为
环境公益诉讼是维护环境利益的尝试,但环境公益诉讼突破了既有的侵权法框架,提出了诸多法治难题。传统侵权理论以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为基础,由此产生了环境侵权范围难以界定和个体激励不足的弊端。环境公益诉讼的正当性支撑应从人与自然二分转向整体环境观。
一滑雪场公司擅自清理水库底部淤泥和周边山石枯树,并非法采矿,致林地毁坏。北京市检察院第四分院提起公益诉讼,要求其赔偿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失118031.25元等。后被告公司将赔偿费用于生态环境修复,检察院跟进核实,目前该绿化基地项目已完成全部树木种植。
来源:【宁夏日报】“去年,这里被大火烧得一片黢黑,但经过当事人生态修复,现在恢复了绿色生机。”看着补植复绿后的彭阳县小岔乡小岔村林地,泾源县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杨红说。银川铁路运输检察院在贺兰山生态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修复示范基地义务植树。
为全面展示2022年以来杭州两级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工作成效,总结提炼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审判经验,市法院、市检察院联合选出12件涵盖各类环境要素典型案例。2024年度杭州市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与《杭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情况报告》同时发布。
来源:【华声在线】华声在线12月12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鼎峰 通讯员 李果)12月12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通气会,对外通报了2024年以来湖南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情况。2024年1-11月,全省法院依法高质量审理各类生态环境资源案件1617件。
近年来,武汉法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环境资源审判机制改革要求,创新探索涉生态环境修复案件“四合一”(刑事、民事、行政、执行)审执格局,不断提升环境资源审判现代化、专业化水平与裁判公信力。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10年来环境资源审判有重大影响力案件。10件案例所涉生态要素多、保护范围广、复合程度高、创新意识强,兼具裁判规则意义和法治宣传价值,集中体现了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的鲜明特色、专业要求和职能作用。
原创 高瀚伟 民主与法制周刊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第六分会场以生态环境法典生态环境责任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议题,13位报告人就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损害赔偿制度、公益诉讼等生态环境责任制度内容进行现场讨论。
“在这里,我们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要做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当非法捕捞水产品的4名被告人宋某某等表示认罪认罚,愿意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并尽最大努力赔偿生态环境损害时,湄潭县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们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新华社兰州8月14日电(记者王博、汪军)在环境资源类案件中,通过“认购碳汇”等形式来补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近几年已在贵州、甘肃等多地推广适用。“碳汇+司法”丰富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履行方式,让生态“破坏者”成为环境“修复者”,以司法力量守护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