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梦想和科学志向,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2022年全国科普日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中。今天我们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2020 年 9 月 22 日,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一 般性辩论上,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究竟什么是碳中和,如何实现它,又是因为什么,需要我们去实现这个目标?
节能减排术语:什么是双碳!双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今天为大家分享碳中和核心术语、名词大全,供大家学习参考。1、温室气体 greenhouse gases,GHGs :指大气中由自然或人为产生的,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本身和云所发射的陆地 辐射谱段特定波长辐射的气体成分。该特性可导致温室效应。
“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达110亿吨以上,海洋、森林、藻类生物质吸收二氧化碳在40亿吨左右,这就意味着存在60至70亿吨二氧化碳的差额,“碳中和”目标要求我们去解决。因此,针对减少碳排放,要以几亿吨甚至几十亿吨的规模去考虑,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普通的减排很难影响总量控制。
3月的连绵春雨让路人裹紧了仍有些厚的外套,而李时珍路上的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张江工厂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最快下个月,投资上百万元的磁悬浮冰机将替换传统冷水机,投入运行后,效率将增加约3成,预计每年可减少电力消耗32.2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5吨。
作者:王少剑(武汉大学教授);周加贝(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为核心,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自2023年首次提出以来,围绕其内涵、意义及发展路径的讨论逐渐深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又进一步引发关注。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简而言之,即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与产生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也就是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是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是“节能降碳,你我同行”2012年9月19日,在国务院讨论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的常务会议上,决定自2013年起,将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
2024年3月4日至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场每年春天的“中国政治盛典”,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风向标,更是亿万人民关切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