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国家,普通老百姓对于建筑的认知程度都普遍很高,但凡一些知名的建筑,大多数人都能够说出他的建筑师是谁。但是在中国,情况就不尽乐观,近些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时,我们对于建筑外观形态多于对建筑其他方面的了解,当然其中包括它的建筑师是谁。
中国古建筑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不仅是古代人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它们以别具一格的建筑形态、精美绝伦的雕刻技艺和意蕴深远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阿里着迷于中国古建筑高超的建造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为期半个月的专业评审中,评委们特别注重如何用专业设计激发建筑活力、塑造交往空间、助力城市发展,促进全产业链交流。 陈静 摄在为期半个月的专业评审中,评委们特别注重如何用专业设计激发建筑活力、塑造交往空间、助力城市发展,促进全产业链交流。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12月24日电 (许婧 周孙榆)《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展览24日在同济大学开幕,展览以原创的设计形式首次全面呈现了17位建筑师跨越中西文明的人生经历、上海近代群星璀璨的中外建筑师的时空交汇、10位代表建筑师在上海的设计作品地图,以及上海1058处
暮春时节,西北大地万物复苏。在中国留学的法国留学生康坦来到甘肃省天水市的一处保护建筑——胡氏古民居。胡氏古民居始建于1589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这里曾经是胡氏家族的住所,它的建筑风格独特、装饰精美,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四合院。让我们跟随康坦的脚步一起去体会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
中新网北京12月7日电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近期,有关中法建筑的交流和展览在两国渐次展开,促进了中法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法国《欧洲时报》记者近日专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邹欢,讲述建筑交流在中法关系中如何扮演“桥梁”作用。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南京3月11日电 题:中山陵何以成为中西建筑文化碰撞融合的传世之作?——专访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汪东明中新社记者 程励 钟升 朱晓颖202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紫金之麓,钟山巍巍,依山凿建的南京中山陵气势磅礴,中国肇建共和者孙中山在此长眠。
中新网北京11月24日电(黄钰涵 钱姣姣)当看到精致的中国古建筑时,来自马拉维共和国的伊诺眼中闪烁着光彩。这位喜欢建筑的马拉维男孩,如今正在北京交通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他希望未来可以通过自己所学,帮助家乡马拉维实现城市化。
在过往的目的地书单里,我们推荐过不少城市相关的好书,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会增加一些更明确的、主题性的好书,比如上次的考古系列、这次的建筑系列。这篇文章里我们推荐了8本建筑学相关的好书,其中5本是适合深度阅读的煌煌著作;
作者:姚琼(浙江工商大学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古代园林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智慧。中国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且还传入欧洲,使欧洲园林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东方景观。
中新网西安3月15日电作者 李一璠初春时节,西安大雁塔附近游人如织。吉尔吉斯斯坦“00后”青年美丽娜倚在红墙边,紧握铅笔在速写本上仔细勾勒着飞翘的檐角,一笔一画倾注着她对眼前这座千年古刹的喜爱。“这是我今年第五次来到大雁塔写生了,每一次都能在熟悉的景致中发现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