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他,就是瓦尔特!”在电影史上,有些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在观众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记。对于我国80后、90后来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无疑就是这样一部传奇之作。
说到我国的译制片厂,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会是上译厂和长译厂。但其实很多朋友所不知道的是,北影也曾有译制部。而且也曾译制配音过一些经典作品,如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可是为何一直以来,北京电影译制厂,都不如上译厂和长译厂有名?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文革”刚刚结束不久,一大批优秀译制片在中国上映,《叶塞尼亚》《冷酷的心》《音乐之声》《望乡》《人证》《办公室的故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让国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当国人耳熟能详的电影《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再度响起,翘首企盼的人们真的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瓦尔特”后人,想起了那句经典台词“真是一座好桥”。
“电影,让塞中友谊跨越山海紧紧相连”——专访塞尔维亚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库斯图里卡(右四)亮相第十四届北影节开幕式。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摄库斯图里卡(右)在北影节观影会上解读本届“天坛奖”最佳影片。图片来自北影节微信公号库斯图里卡(右)为张艺谋颁奖。
4月25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大师班“国族史诗与心灵奇迹”在京举行。本届北影节“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塞尔维亚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作为主讲嘉宾,同中国导演黄建新、作家余华展开对谈。1954年出生在南斯拉夫萨拉热窝的库斯图里卡,今年就将年满70岁。
10月8日下午,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和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的“朋友是时间的果实——塞尔维亚(南斯拉夫)电影影像展”在秀709媒体园拉开序幕。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塞尔维亚驻沪代总领事萨沙·耶里米奇、静安区副区长龙婉丽出席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