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实施策略随着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加速演进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科研合作,日益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的重要策略。
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大批高质量国际化人才。本文从高校所肩负人才培养职责出发,分析了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质和培养的主要方向,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学生国际流动、在地国际化和教职工队伍建设几个层面,提出了加强国际化育人工作的策略,为我国高等院校提供参考。
在论述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环境下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国际化道路的可行性、战略意义、实现路径,深入分析了首都高校开展国际化教育的优势与必要性,并结合行业特色院校案例,以北京印刷学院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招收“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培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行业高端人才为例,介绍了其在国际化道路上的思考与探索。
任何教育都是人的教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语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不同,但人天然都具有社会性,超越了国界的社会交往,就是国际性,所以说,人天然具有国际性,人也都国际化过或即将国际化。只要是基于人的教育,都自含国际交流与传播之意。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题:国际教育并非出国留学,高校教育国际化需创新陈芳、徐舟截至2016年11月,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2469个,较2010年翻了一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教育国际化已成为热点话题,“互联网+”下,高校教育国际化如何创新?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指高校中发生的除师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教育活动。“在地国际化”不是另外一个学习项目,而是整合性和系统性的国际教育实践。“在地国际化”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国际人员互动,包括与国外学者和留学生的交流。
今年是中国和意大利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11月9日,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在北京举行。对话会上,同时举行了中意高校合作项目系列签约仪式、“欧洲翻番”倡议意大利站启动仪式。一系列合作,有利于促进中意两国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承载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在回应全球挑战、破解时代难题、推进人类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不少国家推动本国高等教育变革,培育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摘 要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均实现重大进展,积累了重要经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以数字化促进高等教育转型重塑。
中新网成都10月24日电 (记者 岳依桐)2024成都国际友城高校联盟校长交流活动24日在蓉开幕。来自中国、泰国、吉尔吉斯斯坦、韩国、斯里兰卡等国家的24所中外高校代表齐聚一堂,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主题开展对话。
高等教育合作是中国和东盟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萌芽,90年代后平稳推进,到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特别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不仅经济进一步开放,与周边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也进一步深入,中国和东盟的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势头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