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所茅草铁皮为屋的大学,虽然只存在短短的八年零八个月,但是它的学子中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和174位院士。在这些学子的回忆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人---校长梅贻琦先生。梅贻琦一直崇尚通才教育,对学生的考核从不因条件艰苦而放松。
梅贻琦从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他任校长之前,清华师生赶校长、赶教授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梅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1889年,梅贻琦生于天津。
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寡言君子:1931年12月3日,清华大学迎来了她的第10任校长,这位校长在就职典礼上,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在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之前,学校罢课,赶老师,赶校长可谓是家常便饭,历任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久、。1931年梅贻琦思考良久,出任了清华大学校长一职,彼时身边的人还疑惑他为何要去啃这块硬骨头,梅贻琦回答:因为大家都不想倒霉。
梅贻琦,字月涵,天津人,1931年至1948年,任北京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至1962年,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是担任清华校长时间最长的人,因一手创建了台湾清华大学,为两岸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被广大清华学子尊称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
北京——清华园梅贻琦(1889.12.29-1962.5.19),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落籍于天津。早年就学于天津南开中学,是“南开先生”张伯苓的得意门生,后留学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
郑天挺回忆起在西南联大的生活时曾说:“梅校长在工作中,对事有主张,对人有礼貌,遇到问题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当得到回答,如果是同意,就会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的好,或我看如果那样办,就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
作者:徐新梅贻琦(1889—1962),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的教育奇迹,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昂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以不同凡响的教育智慧和由贤入圣的人格魅力,奠定了清华大学之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灵魂,被誉为“终身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