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上最著名的“华山论剑”发生在凯恩斯和哈耶克之间,作为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江湖领袖,两位大侠在1930年代的英国,展开了一场笔枪纸弹、金鼓连天的世纪之战,在这场论战中,凯恩斯几乎兵不血刃地奠定了九五之尊位,而意气风发的后生之辈哈耶克,却落得个败走麦城、铩羽而归。
【1】Keynes, John Maynard, 1983, The Collective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 vol. 11, eds. by Elizabeth S. Johnson, Donald E. Moggridge for the Royal Economic Society, London: Macmillan. p. 320.
在中国,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这是由一个强烈的现实决定的——自中国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以来,政府的角色从来没有退场,无论是官方文件还是现实作为,“市场”左右必须伴上“政府”,“无形的手”必须要“有形的手”来宏观调控;
哈耶克的名言: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这样说无论如何都不过分,那就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经验和利益的结合,往往会向人们揭示出事件中人们还很少了解的方方面面。
当我们在说到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时,人们常常想到的会是凯恩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革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还应该注意到凯恩斯有一位“老对家”,就是同为经济学家的哈耶克,这位高举自由市场大旗的经济学家与凯恩斯学派格格不入,两个经济学派的争论跨越百年至今未歇。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重读凯恩斯》一书中,作者韦森用不少篇幅详细讲述了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与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Hayek,1899-1992)这对学术宿敌的论战。抛开学术之争,二人之间的友谊令人印象深刻。
(本文作者徐高,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目前我国经济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原因都是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在哪里?今天我想分享一种思考逻辑。引子:哈耶克与凯恩斯的争论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哈耶克和凯恩斯早有讨论。
题记前文《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主要创始人:弗兰克·奈特》提及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开创的芝加哥经济学派抵御了凯恩斯主义的“侵袭”,但芝加哥经济学派早期代表人物亨利·赛门斯(Henry Simons)和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在一定程度上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