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人艺舞台热演的京味儿话剧《永定门里》中,7名青年演员以有名有姓的角色登台,他们毕业自北京人艺开办的2022级表演学员培训班,前不久刚刚正式入职。而就在昨天,北京人艺举办的话剧编剧、导演人才培训班也开班了,14名年轻人将开启三个月的集训。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毛时安10月14日到11月9日,北京人艺带着5台大戏“矩阵式”亮相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掀起了一场“文化狂欢”。场外,一票难求;场内,座无虚席,观众目不转睛,凝神屏息地投入……守成开新 多元呈现——北京人艺上海驻演观感北京人艺在上海演出《茶馆》剧照。
2024年的这个秋天,北京人艺在上海驻演了整整1个月。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集结,《茶馆》《哗变》《日出》《杜甫》《正红旗下》五部大戏,15场演出,盛况空前,全城关注。这是1988年之后,北京人艺又一次举团出动的大规模来沪演出。舆论反响之热烈,上海文艺界之瞩目,绝不逊于当年。
1952年北京人艺建院之初,“四巨头”曹禺、欧阳山尊、赵起扬、焦菊隐聚首共商,那场著名的“四十二小时谈话”:彼时首都剧场还未落成,四位创始人在史家胡同56号院,就剧院建设等问题进行了长达7天的探讨——每天上午谈话3个小时,下午继续谈3个小时,一连谈了7天——最终绘制出这幅蓝图——要把北京人艺建成一座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高水准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形成独特风格和理论体系且享誉世界的文化剧院。
北京有条史家胡同,这条“北京城中既富又贵的胡同”,住过大学者章士钊等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北京人艺”)便成立于史家胡同56号(今史家胡同20号)。今天,始建于1952年6月的北京人艺迎来70岁的生日。
■记者 王 彦 见习记者 臧韵杰从驻演的上音歌剧院出来,冯远征在街头小站了一会儿,手里提着沪上网红面包店的袋子和咖啡,隔着川流不息的人群看向剧院门前。为了北京人艺五部大戏驻演,那里特设了京味儿十足的门头,哪怕没演出时,也会有路人驻足打卡。
饶丹云 龙一豪毋庸置疑,北京人艺的金字招牌是由70多年来积累的大量优秀剧目带来的,更是70年来十几位优秀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带来的。这些艺术家开中国演剧学派之先河,他们的艺术追求境界之高远,艺术创作水准之高超,至今难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