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齐鲁印象行活动在济南启动,来自8个国家的26名古典学专家学者在山东开启一场走读活动。与会嘉宾走进济南大明湖、山东大学、城子崖遗址、曲阜孔府孔庙、孔子博物馆等地,在走读中,穿越古今、碰撞思想,感知齐鲁大地的自然之美、历史之美和文化之美。
□周学泽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山东考古学界,几十年如一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书写出中华璀璨文明史的“山东画卷”。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朱超表示,岗上遗址发现了目前为止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岗上城址形制规整,功能结构较为齐全,城址的起建年代根据我们工作的情况初步判断约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之交,时间上距今约5000年前后,这是中华文明5000年于海岱地区的实证,体现了这个时期,处于东方的海岱地区已然出现了早期的城市,进入了古国时代。
从山东考古读懂“礼出东方”□ 董建霞 徐凤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丰厚的文化遗产宛如瑰宝惊艳千年。为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经过组织遴选,确定山东省十大考古研学打卡地,在2024年“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正式公布。
文明,是一场无尽的对话。今天,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齐鲁印象行活动,展现了这种对话的一种可能性。11月3日—5日,从汤汤黄河到巍巍尼山,来自8个国家的26名古典学专家学者,在山东开启为期3天的走读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读”的最大特点,自然就是边走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