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便推崇孝道,在古代甚至有举孝廉的说法。孟郊就曾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足以见得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尽孝的心,这也是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知识分子”一直被视为高端人群,民国时期以前读书人求得就是考取功名,进入仕途。
众所周知,在文化人的圈子当中,文人的话语,往往都是具有代表性。文人有文人的骨气,艺术家有艺术家的气节。当今中国的有名的画家中,较为出名的有冷军、陈丹青等。陈丹青,中国艺术家,作家,文学评论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1980年凭代表作《西藏组画》扬名全国,轰动了整个中外艺术界。
那些年里,陈丹青出过连环画,画过骨灰盒,《边防线上》《飞雪迎春》都是一时流行。1976年创作的《泪水洒满丰收田》,惊闻伟人逝世,一群藏民忍不住在丰收的田前悲泣,画作构思上颇具匠心,是陈丹青一炮打响的成名作。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清.钱琦中国人对于知识分子一向非常的推崇,在近代社会之前,中国读书人毕生的追求就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虽然没有生在富豪之家,可要是通过科举当官,命运也就有了彻底的改变。
作为《圆桌派》的老粉,前前后后几季看下来,我很欣赏这些文化学者、老师及各个领域的专家等等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展现自己的个性。当然了,表达嘛,千人千面,众口难调,你的观点会有人接受、支持,自然也会有人不愿接受、不能理解。
在艺术领域,陈丹青堪称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同时他还身兼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等多重身份。1980年,他凭借《西藏组画》油画作品一举成名,成功轰动世界艺术圈,被公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陈丹青正式成为一名"公知"。
法国有一个很著名的风景画家叫柯罗,他晚年说我每天早上醒过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因为我的岁数越大越明白这句话,孩子们都是我的老师,没有学画这件事情,甚至没有画画这件事情,要紧的是大家都有眼睛。
聊陈丹青就比较有意思,很多人形容他是体制之外的一个文化怪人,但又与王朔完全不一样。陈丹青不是文坛钉子户那一类的人物,他懂得如何分析当下的社会,懂得如今文坛里需要什么,缺什么,自己看清楚了什么!这也是大家喜欢陈丹青的一个重要原因,喜欢聊陈丹青,相比王朔大家更喜欢陈丹青的性格。
陈丹青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作家的陈丹青,一直没有淡出过公众的视野。无论是出书,还是论事,无论他如何自嘲,陈丹青的文字依然充满了“存在感”。2014年,陈丹青一连在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草草集》、《记忆的泥沼》、《无知的游历》这三本新作,同时也迎来了自己的花甲之期。他的心态有何变化?
我母亲就像一条狗一样死掉了,就躺在那里动都不动,你怎么着她动都不动,就是非常没有尊严地就死掉了—————————————陈丹青述在孝道是基本美德的社会,能有人这么说自己的妈妈,放眼全中国乃至全宇宙都是相当炸裂的存在。但再仔细一看说这话的人是油画巨匠陈丹青,一瞬间就开朗了。
有一位画家,他出言惊世骇俗:他评莫言:“没有读过莫言的东西,但我知道他获诺奖与作品无关。”他评姜文:“憋了太久,想法都熬馊掉了。”他评艺术:“中国当代艺术都是垃圾。”他评文凭:“单位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
陈丹青陈丹青,我国著名的当代画家,也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久负盛名的画家,上世纪80年代凭借一组《西藏组画》轰动艺术界而成名,其后,身份一直在画家、作家、以及评论家之间转换。但是自从2000年后,陈丹青却一直伴随着争议和不断的舆论旋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