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而神秘的印度次大陆,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一直引发着外界的关注和讨论,那就是印度的嫁妆制度,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彩礼习俗不同的是,印度的嫁妆是由女方家庭支付给男方家庭的,而且数额往往十分巨大,甚至足以让一个中产家庭倾家荡产,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即使在婚礼结束后,男方家庭对女方的索取也常常没有止境,这种现象在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甚至被视为理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印度嫁妆制度的盛行?
去年有一位英国学者说:如果允许印度妇女移民中国,将会有数亿印度女人翻山越岭进入中国。而且很多方面中国女性都要优于对方,比如中国女性的寿命比印度女性长9年,百分之93的中国女人受到过文化教育,三分之一的印度女人不会读和写,因为贫穷百分之40的印度孩子发育不良,在印度7亿人的房子里没有厕所。
印度夏天炎热,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是家常便饭,这对筹办婚礼和参加婚礼的人来说都是麻烦事。到了每年11月,也就是眼下这个时节,印度各地秋收已经完成,人们手里有钱又有空闲,就会有不少人家开始张罗儿女的婚事。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巴基斯坦特派记者 程是颉】近日,因为拒绝出嫁妆而被数十名相亲对象拒绝,印度中部城市博帕尔一名拥有数学专业硕士学位的27岁女教师蒂瓦里(化名)发起请愿,要求警方7月底前在婚礼场所部署警力突击搜查,逮捕那些提供和接受嫁妆的人,以制止嫁妆这种“邪恶陋习”。
而在16世纪时,随着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在印度大地上开疆拓土,这位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后裔也逐渐接触到了印度“土著”们在对待女性方面的种种陋习,两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那么,阿克巴接触到了哪些陋习,又是如何成为妇女权益的保护人——“妇女之友”的呢?陋习之一:童婚制。经常遭受外族入侵的印度人在保持女性“处女的纯洁”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出了童婚的习俗,并与本土宗教融合,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制度。
在电影上看到的印度婚礼繁华热闹,别的不说,光是新娘子全套的首饰珠宝和镶金边的纱丽就价值不菲。不但婚礼花费是女方出,从空调、冰箱、彩电、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到自行车、锅碗瓢盆等日用品,基本都是女方家庭全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