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代财经 张银慧1987年8月,在广东阳江市以南20海里左右的南海川山群岛附近,一艘沉睡了800多年的古沉船被发现。两年后,这艘沉船被郑重命名为“南海Ⅰ号”。直接以海域来命名的中国沉船遗址,“南海Ⅰ号”是第一个,也是目前的唯一一个。
□ 崔勇(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领队)海上丝绸之路以海洋为媒介,没有明确的线路实体,但古人以一种悲壮的方式,把贸易的载体“船”,留在了这条航路的不同海域中。对不同海域、不同时间的沉船进行考古发掘研究,将这些点串联成线,这条线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一个极其繁荣的国际大港,一艘艘满载精美瓷器、纸张、铁器、漆器、金银、麝香等货物的商船,从泉州起航出发,经印尼、印度,一路行至阿拉伯地区,再运回香料、药材、犀角、珠玉等货物。
戳链接,看近期相关报道↓↓↓《宝览南粤|揭开“南海I号”沉没之谜,八百多年前的中国商船有多能“装”?》《18年前,他潜下大海第一次摸到了“南海I号”,诸多谜团自此揭开》《前所未有的考古项目是怎样炼成的?“南海I号”考古现场蹲点报告》【策划】李培【记者】黄堃媛【图片】部分由受访者提
中新网广州4月28日电 (孙秋霞 刘帅 黄智)在楠枫书院近日举办的“岭南文化新讲第24讲”上,复旦大学二级研究员魏峻分享了“南海Ⅰ号”从发现到打捞考古全过程,“南海Ⅰ号”考古项目领队之一崔勇等就相关话题展开对谈。
“南海Ⅰ号”出土“酒墱”款标本每一艘发现的古代沉船,都是满含信息的绝佳标本、穿越时空被封存的“时间胶囊”。近日,一直备受各界瞩目的、一直见证着我国水下考古发展光辉历程的“南海Ⅰ号”,又迎来了新的聚焦目光。这一次,和广州有关。它,来过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海洋史研究》主编李庆新,“南海I号”考古项目领队之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崔勇,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研究员王芳三位专家与魏峻展开了精彩对谈。
6月13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召开,会议发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最新成果,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主持会议,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谢京出席会议。